下书网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战神”司马昭是怎样炼成的

书籍名:《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作者:李浩白
推荐阅读: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txt下载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笔趣阁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顶点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快眼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战神”司马昭是怎样炼成的,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是这样公开评价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兄弟二人之军政成就的:

景(晋景帝司马师)、文(晋文帝司马昭)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

他在这段评价中,其实最着重夸奖的还是司马昭。毕竟在司马氏崛起的历程中,司马师御驾亲征而行的只有一次大战役,就是荡平毌丘俭、文钦之乱而已。在司马家两兄弟之中,司马师通常是坐镇京都,而唯有司马昭是在外东征西战、屡立战功的。“灵武冠世”四个字,是对司马昭实至名归的赞誉。

三国后期群英之中,司马昭堪称最为杰出的军事奇才之一,毕生鲜有败绩,可谓一代“战神”。那么,司马昭是怎样成为“战神”型奇才的呢?

第一,他有着深厚的家学本源。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位堪与诸葛亮、陆逊相匹敌的军事奇才。他在三十岁出仕之前,应该曾和胡奋一样以白衣领职,随同父亲司马懿南征北战,在第一线战场上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在此基础之上,他应该也得到了父亲在军事斗争上的言传身教,并颇有心得,具备了“大将之材”的全部素质。

第二,他在三十岁左右时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得到了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实战化”吸收的机会。典农中郎将是负责军屯事务的将官。而屯田的农丁又是前线战士的后备力量,他们的职责是“且耕且练”。既然身为典农中郎将,司马昭手下必然拥有一支军队,数量不一定很多,但也是足够司马昭拿来锻炼自己的军事才能了。所以,司马昭在这个职位上,肯定指挥训练过部下的屯田兵。这样一来,他的独立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而且,司马昭非常善于收服人心,他废除了约束屯田农丁们的苛细制度,让他们按时耕作训练而不乱加赋役,于是“百姓大悦”。

第三,司马昭在数年后再升一级,出任“征蜀将军”之职。他能得到这个职位,其实是曹爽和其父司马懿进行政治交易而来的:曹爽让司马昭参与征蜀,实际上是意欲换取司马懿对他征蜀立功的大力支持,其中也有将司马昭扣为人质的意味。司马懿答应派司马昭参与征蜀,则是暗中叮嘱他在征蜀之役中伺机而动,发挥阻挠曹爽派系的绝密作用。

司马昭在征蜀将军的位置上,终于可以独立对敌作战了,也表现出了镇定自如、举重若轻的大将之风。在此期间,蜀将王林率兵前来乘夜偷袭他所负责的营寨。他却临危不乱,坚卧不动,按兵不出,以自己高深莫测的“空城计”令王林进退维谷,只得撤走。此后,司马昭亲身实地观察了四周地形,向主将夏侯玄劝谏道:

费祎已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

夏侯玄、曹爽认可了他的建议,急忙撤退,在半途上果然遭到费祎等蜀军狙袭伏击,苦苦死战才脱离困境。这是司马昭第一次亲自带兵独立参战,表现得可圈可点,在军界可谓崭露头角。

第四,嘉平年间,曹爽集团全军覆没,司马氏独揽朝纲。此时,司马昭再度升任安西将军,持节屯守关中,取得了一系列军功佳绩。《晋书·文帝纪》记载:

蜀将姜维之寇陇右也,征西将军郭淮自长安距之。进帝(指司马昭)位安西将军、持节,屯关中,为诸军节度。淮攻维别将句安于麹,久而不决。帝乃进据长城,南趣骆谷以疑之。维惧,退保南郑,(句)安军绝援,帅众来降。

这一场战役中,司马昭展示了自己精彩异常的作战手法:“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相比之下,与他同处雍凉战场的主将郭淮就显得在军事指挥上稍为僵化、有所不及。

第五,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之冬,魏吴之间爆发“东兴之战”。司马昭以安东将军之职兼任监军,与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道进攻东兴。不料,魏军竟遭丁奉、吕据等吴将狙袭,乱阵而溃。这是司马昭平生唯一一次的参战失利。事后他被兄长司马师问罪削爵。

但这样的责罚,于司马昭是很不公平的。当时他职在监军,只管军纪军风,本官又为安东将军,居于胡遵的征东将军、诸葛诞的镇东将军之下,并未在现场指挥部卒作战。所以,他只是替胡遵、诸葛诞这两位司马氏部下的老臣宿将背了“黑锅”而已。这个败绩,算不到司马昭的头上。

不过,司马昭经历此事之后,对自己“驾驭不力”的缺点深以为非,转变为“严格执法、令行禁止、铁腕无情”。后来,他在率众讨伐诸葛诞时,“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并斩之以徇”。常时本是他的乡里旧识,他仍对其执法不贷,可见他对军风军纪的极力维护。这也成了司马昭用兵行阵的一大特色。

第六,司马昭在东兴失利被削爵之后,再度转任关中,代行征西将军之职,与蜀军、叛羌多次作战,取得累累战功,终于受奖复爵。在关中任上,他渐渐摸清了以姜维为首的蜀军之战略战术,例如:

蜀将姜维又寇陇右,扬声欲攻狄道。以帝(指司马昭)行征西将军,次长安。雍州刺史陈泰欲先贼据狄道,帝曰:“姜维攻羌,收其质任,聚谷作邸阁讫,而复转行至此,正欲了塞外诸羌,为后年之资耳。若实向狄道,安肯宣露,令外人知?今扬声言出,此欲归也。”维果烧营而去。(摘自《晋书·文帝纪》)

同时,他还有针对性地做出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反制,其特点为“出奇制胜、乘虚而攻”。所以,他后来才会自信满满地对外宣称:“取蜀如指掌。”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之秋,司马昭已然继兄执政,大权在握,终于以统揽全局之魄力,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的十二字方略贯彻到伐蜀之役当中。《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记载:

(司马昭)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邓)艾趣甘松、沓中连缀(姜)维,(诸葛)绪趣武街、桥头,绝(姜)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他的布局有轻有重、有虚有实、有呼有应,非常高明,周密无失,甚至连他的父亲司马懿也略逊一筹。毕竟,曹操、司马懿都没有像他这样远程遥控指挥作战过,更谈不上“决胜于千里之外”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意外的战局变数,司马昭仍能指挥若定、绝地反击。在伐蜀之役中,诸葛绪的中路军未能截住姜维,使蜀军主力遁回剑阁关;钟会的东路军也随即受阻于蜀山天险之下。灭蜀之战顿时陷入停滞僵持的阶段。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司马昭及时调整战略,力排退兵之众议,拍板同意了邓艾提出的“阴平道奇袭”之策,终于取得灭蜀之役的全面胜利,为司马家代魏而立夯实了无与伦比的功业根基。

乱世之中,唯有以武力才能扫除群雄、一统天下,还百姓一片安宁。司马昭尽其天赋之才,持节掌兵二十余年,屡战屡胜,所向无敌,终于成为三国后期一代“战神”。他的这一份军事才华,丝毫不亚于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而大晋王朝,也在他的累累战功铺垫之上雄拔而起,“三国归一”的曙光至此触手可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