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第十五章 开启西晋的司马家族

书籍名:《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作者:李浩白
推荐阅读: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txt下载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笔趣阁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顶点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快眼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第十五章 开启西晋的司马家族,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奸雄”司马昭的另一面


“路人皆知”的一代“奸雄”司马昭,其实在历史中还有另外一副真实的面貌。他虽然城府极深、心狠手辣、计谋多端,同时却也不乏仁者情怀、高士气度和雄豪风骨。而且,他上承父兄之志,下辟晋国之业,内平诸葛诞,外破吴军,一步一步推动魏蜀吴三国从分裂割据而重归大一统,取得了傲视当世的靖乱之功,令人称绝。也正是看到司马昭曲折入微的成功之路,我们才能对魏晋嬗变、三国一统背后的历史密码有所感悟。

那个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让司马昭在民间成了“野心家”“阴谋家”两个名词的代言人。然而,司马昭真的只是靠着野心和阴谋便能驾驭群雄、荡平巴蜀、威服江东吗?一个被羊祜、杜预、邓艾等忠臣义士拥戴终身的司马昭,只因篡夺了魏柄,真的就应该被历史固化成“野心家”“阴谋家”的脸谱?

篡位的野心、谋逆的阴谋,其实并不能涵盖司马昭异彩纷呈的个性与作为的全部内容。时至今日,我们观史阅人,也不必再受“唯道德论”的束缚了。历史上真正有所建树的开国创业之君,谁人手中没有沾上鲜血和肮脏?隋文帝杨坚从他的亲外孙手里公然窃取了大周天下,这并不妨碍他以“开皇之治”而名垂千古;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逼父交权,这也毫不影响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誉满天下;就是魏武帝曹操,杀孔融、篡汉统、剪伏皇后、挟汉献帝、自立魏公,一桩桩做得甚至比司马昭更为出格,但史学界对他平定北方、统一中原的功绩至今仍是津津乐道。后世之人强加给司马昭的那副陈腐而又僵化的“野心家”“阴谋家”的脸谱,也确实到了该被摘弃的时候了。

于是,在《晋书》里,在《三国志》里,在《资治通鉴》里,我们看到了司马昭真实而丰富的另一面:是他主持废除了屯田客制度,把魏国数十万户被强制执行军事化管理的屯田客们解放成了自耕农身份的编户庶民,让他们摆脱了沉重的赋税和劳役;是他主持制定了《晋律》,削除烦琐冗杂的律条,“去其苛秽,存其清约”,并注入了儒家人文关怀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三百多年后的隋唐时代;是他在打下寿春城后,一举赦放了十多万名叛兵,对敌国的降卒也是“一无所杀,分布三河近郡以安处之”,和曹操采取的“围而后降者不赦”之屠城暴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他最先垂范提倡了“清、慎、勤”为官三达德,为后世考核官德树立了具体而切实的衡尺。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对司马昭赞不绝口,称他是“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

《晋书·唐彬列传》描写了司马昭求贤爱才的一则小故事。

(唐)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指司马昭),荐为掾属。

帝(指司马昭)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

陈骞在座,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

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

因辟彬为铠曹属。

帝问曰:“卿何以致辟?”

(唐彬)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帝顾四座曰:“名不虚行。”

他日,(司马昭)谓孔颢曰:“近见唐彬,卿受蔽贤之责矣。”

从司马昭的音容笑貌之间,他“乐善好士”“忠肃宽明”(摘自《三国志·吴书·毌丘俭传》)的政治形象可谓跃然纸上、可亲可敬。而这样的司马昭,才是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

但他“行满天下有怨恶”的遭遇,也引发了我们对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的关注:弑君犯上的司马昭,赫然将他的篡位之心闹得“路人皆知”了,为什么他却能够摆脱王莽、董卓等权臣“先谋逆而后失败”的宿命怪圈而开基建业、平蜀立晋呢?历史以深刻的理念内涵、生动的真实故事、明晰的情节告诉了我们:

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曹)丕、(曹)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摘自《襄阳耆旧记·张悌传》)

所以说,司马昭父子兄弟能够篡位建国成功,实在是基于他们为“民心所归”。那么,魏国朝野的士民究竟是想拥护名义上居于正统而实际上骄奢淫逸、贪秽横行、腐朽没落的魏室皇族还是欢迎名义上处于僭越而实际上却励精图治、简政为民、宽惠清廉的司马昭兄弟呢?在历史上,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无声的答案—“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而四方不动”。

当然,司马昭在历史上名誉不彰、功绩不显,多半也是由于《晋书》对他“语焉不详”而造成的。他被《晋书》如此淡化及虚置,亦是自有其背景原因的。

我们来看一下《晋书》中关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父子三人的有关记录。

关于司马懿的—

帝(指司马懿)即防(指司马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摘自《晋书·宣帝纪》)

关于司马师的—

景皇帝(指司马师)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摘自《晋书·景帝纪》)

关于司马昭的—

文皇帝(指司马昭)讳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封新城乡侯。(摘自《晋书·景帝纪》)

大家发现其中的蹊跷了吗?《晋书》在人物本传里对司马懿有“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非常之器”“聪亮明允,刚断英特”等定评记录,对司马师有“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等定评记录,唯独对司马昭竟然不置一词、不评一语!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晋书》成书于唐初,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过问,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高官名士共同编撰而成的。《晋书》的谋篇布局、选材用笔、人物定性等,都深深体现了当时唐朝统治集团的文化意志。

其实,司马昭之所作所为,在唐初是有一个“典型”人物与之“交相辉映”的。这个“典型”人物不是别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俩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二人俱为有功有为之宗室次子,都是非正常式继位为嗣的;二人政治生涯上均有重大“瑕疵”,司马昭于云龙门外“甘露之变”中负有弑君之骂名,李世民于玄武门内“两宫之争”中有杀兄逼父夺位之“逆举”;二人皆有不世之功以为根基,司马昭灭蜀取汉、开基立晋,李世民东征西战、荡定中原。不少人士一读到司马昭的故事,就会很容易联想到李世民之所为。李世民和他背后的“智囊团”肯定不想他被人们视为第二个“司马昭”,于是从史事源头上对司马昭轻描淡写、虚化处置,以求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联想。

这才是司马昭在史简中“面目模糊”“盖棺难论”的真正原因。可惜,他的熠熠光芒,终究不是某些人能够刻意掩蔽的,也终究会绽放在有识之士的洞烛之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