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页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第95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八月辛巳日,明帝东巡;乙未日,到达许昌。
蜀汉丞相诸葛亮听说魏军已到,就驻扎在成固、赤坂等待魏军。让李严带领两万士兵赶到汉中,上表奏请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统领军队掌管接应事宜。
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太尉华歆上疏曰:“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愿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上之心,则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帝报曰:“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敝,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
少府杨阜上疏曰:“昔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今吴、蜀未平,而天屡降变,诸军始进,便有天雨之患,稽阂[阂:阻隔不通。]山险,已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已多,若有不继,必违本图。《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于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王兵之道也。”
恰逢大雨不停,连续三十多天,栈道断绝,太尉华歆上书说:“陛下以圣道正处于像成康之治一样的盛世,希望先留心于国家的文治,把征伐看作以后要做的事情。治国者以百姓为基础,百姓以衣食为根本。倘若能使中原百姓免于饥饿寒冷之患,对上边没有离心,那么吴、蜀二贼的矛盾,可以坐等其爆发!”明帝回答说:“敌人凭借高山大川,太祖与世祖前世劳苦,尚且没有平定,朕哪里敢自己吹嘘,说必定能够消灭敌人呢!将领们认为不一一进取,二贼不可能自行灭亡,因此用兵以窥探敌人的破绽。倘若天时没有降临,周武王伐纣,会师盟津而返回,就是前车之鉴,朕不会忘掉历史之鉴。”
少府杨阜上书说:“过去周武王渡过黄河伐纣,一条白鱼跃入舟中,君臣脸色大变,行军途中得到吉祥的瑞兆还如此惧怕,何况面对真正的灾异而能够不战栗呢!现在吴、蜀还没有平定,而上天数次降下灾变,各路大军刚刚出发,便天降大雨造成水患,积沙乱石阻塞山路,已经很长时间了。转运军用物资的艰辛,肩挑背负的劳苦,耗费的已经很多,倘若供应不济,一定事与愿违。《左传》上说:‘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撤退,是用兵的良方。’徒劳地让大军受困在山谷之间,进不能掠取,又不能撤退,这不是帝王之师的做法。”
散骑常侍王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樵苏:砍柴刈草。]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迫而不展,粮远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于权变者哉?兆民知上圣以水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肃,朗之子也。
九月,诏曹真等班师。
散骑常侍王肃上书说:“过去的书上有这样的话:‘从千里之外供应粮食,士兵就会面带饥色,依靠就近砍柴做饭,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这说的是在平路行军的情况;又何况是深入高山峻岭,依靠开凿山路前进,那么所耗费劳力与平地行军相比,一定高出百倍。如今再加上阴雨不断,山路崎岖,又陡又滑,士兵拥挤而不能施展,粮食远在外地,难以相继,这实在是行军的大忌。听说曹真出兵有一月而行军才到子午谷的半路,修路的劳动,战士全都参与。让敌人偏偏得以逸待劳,这是兵家的禁忌。就古代而言,就是周武王伐纣,出了关而又返回;以近代而论,就是武帝、文帝征讨孙权,到了长江而不渡。难道不是所谓的顺天知时,随时变通的先例吗?百姓听说圣明的君主因为雨水增加艰难,休兵停战,以后遇到机会,就会因此而更加效力,那就是所谓乐意克服困难,百姓忘记了死亡。”王肃是王朗的儿子。
九月,下诏命曹真班师。
冬十月乙卯,帝还洛阳。时左仆射徐宣总统留事,帝还,主者奏呈文书。帝曰:“吾省与仆射省何异!”竟不视。
十二月辛未,改葬文昭皇后于朝阳陵。
吴主扬声欲至合肥,征东将军满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吴寻退还,诏罢其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吴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汉丞相亮以蒋琬为长史。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冬季十月乙卯日,明帝返回洛阳。当时,左仆射徐宣总管京师留守事宜,明帝返回,主事官吏将徐宣批示后的文书呈送明帝。明帝说:“我审阅与仆射审阅有什么不同!”竟然不看。
十二月辛未日,将文昭皇后改葬在邺城朝阳陵。
吴主扬言要发兵到合肥,征东将军满宠上表奏请集合兖州、豫州全部军队,吴军很快退兵,明帝下诏停止这次军事行动。满宠认为:“如今敌人大举进兵却不战而退,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一定是试图假装撤退从而使我们停止作战准备,再倒转回来乘虚进攻,攻我不备。”上表请求不要停止备战,十几天过后,吴军果然卷土重来,到达合肥城下,攻城不克,只好退兵。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蒋琬为长史。诸葛亮数次外出征战,蒋琬常能够筹措到足够的粮食与兵士供给诸葛亮。诸葛亮每次都说:“蒋琬忠心而又有雅量,应当是与我一同佐助帝王之业的人。”
青州人隐蕃逃奔入吴,上书于吴主曰:“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於邑[於邑:短气的样子。]三叹,曷惟其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吴主即召入,蕃进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辞观:谈吐仪表。]。侍中右领军胡综侍坐,吴主问:“何如?”综对曰:“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而才皆不及。”吴主又问:“可堪何官?”综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都辇[都辇:京都,国都。]小职。”吴主以蕃盛语刑狱,用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数称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之亲善,常怨叹其屈。于是蕃门车马云集,宾客盈堂,自卫将军全琮等皆倾心接待;惟羊衜及宣诏郎豫章杨迪拒绝不与通。潘浚子翥,亦与蕃周旋,馈饷之。浚闻,大怒,疏责翥曰:“吾受国厚恩,志报以命,尔辈在都,当念恭顺,亲贤慕善。何故与降虏交,以粮饷之!在远闻此,心震面热,惆怅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责所饷!”当时人咸怪之。顷之,蕃谋作乱于吴,事觉,亡走,捕得,伏诛。吴主切责郝普,普惶惧,自杀。朱据禁止,历时乃解。
武陵五溪蛮夷叛吴,吴主以南土清定,召交州剌史吕岱还屯长沙沤口。
青州人隐蕃逃到吴国,给吴主上书说:“我听说商纣王无道,微子先离开本国;汉高祖宽仁英明,陈平入境投奔。我今年二十二岁,离开故土,归附有道之君,承蒙上天庇佑,得以安全到达。我来到这里已经有几天了,而主客之官将我视为普通的归降之士,没有再加以认真甄别,使我含义深远精微的言辞与精妙的见解不能呈献给陛下,再三叹息,为什么会这样!谨到宫门呈送奏章,乞蒙召见。”吴主随即召他入宫,隐蕃叩谢,回答询问与陈述时务,极善言辞,仪表不凡。侍中右领军胡综在一旁侍奉,吴主问:“怎么样?”胡综答道:“隐蕃上书口气大,好比东方朔,机灵敏捷、善于诡辩,好比祢衡,但是才能有所不及。”吴主又问:“可以担任什么官职?”胡综回答:“不能让他治理民众,暂且在京都尝试担任低等职务。”吴主认为隐蕃多论刑狱之事,于是委任他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数次称赞隐蕃有辅佐帝王的才能,郝普尤其与隐蕃亲近交好,时常抱怨叹息隐蕃怀才不遇。于是隐蕃门前车马云集,宾客满堂,自卫将军全琮以下等人都倾心结交;只有羊衜与宣诏郎豫章人杨迪拒绝与隐蕃结交。潘浚的儿子潘翥也与隐蕃交往应酬,还馈赠物品给他。潘浚听说后大怒,写信谴责潘翥说:“我承蒙国家的厚恩,志在用生命报效,你住在京师,应当心存恭顺,亲近贤能,敬慕善行,为什么与一个投降的人来往,还送给他物品!我在远方听说此事,心中震惊,脸上发热,惆怅很多天。信到后,迅速到信使那里接受一百杖的责罚,立刻索回所赠物品!”当时人们都认为潘浚的做法非常奇怪。不久,隐蕃图谋在吴国作乱,事情败露后逃走,后被抓捕处死。吴主严厉谴责郝普,郝普惊惧不安,自杀了。朱据被软禁,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