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页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第88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诸葛亮征聘广汉太守姚伷担任丞相掾,姚伷同时举荐了很多文武官员,诸葛亮赞扬他说:“效忠国家,使国家受益的,莫过于举荐人才,但推荐者通常任凭自己的崇尚。而现在掾属姚伷推举官员能够刚柔并济地同时推举文官武将,以供国家之用,可以称得上广博和雅量。希望各位掾属都效法姚伷,不要辜负我对你们的期望。”
明帝得到诸葛亮到达汉中的报告,打算大举出兵攻打诸葛亮,就此事向散骑常侍孙资询问,孙资说:“过去武皇帝征讨南郑,攻取张鲁,在阳平之战中,身处险境,而后才勉强获胜,后来又亲自领兵救出夏侯渊的军队,曾经不止一次说:‘南郑就犹如天上的监狱,中间的斜谷道可以算是五百里石穴’,因为那里地势险恶,他十分庆幸能够救夏侯渊的军队脱离险境,所以才说了上面的话。再者,武皇帝用兵如神,观察得知蜀贼栖息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吴匪则在江河大湖之上流窜,所以加以容忍,暂时避开,不勉强将士们死打硬拼,不争一朝一夕的愤恨,这就是所谓有可胜的机会便交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便撤退的战略。倘若如今出兵南郑攻打诸葛亮,不但路途艰险,还需要调集精兵,运输物资,再加上镇守南方的荆州、徐州、扬州、豫州,防止吴水上进犯,一共需要兵力十五六万人,这样一来,就还需要征募更多的兵役,调集更多的物资。全国都会因此骚动起来,耗费巨大,这确实需要陛下深思熟虑。防守与进攻相比,只需要一半的耗费。但以我军现有的兵力,分派重要将领据守各险要关隘,威力即足以使强敌震惧,使我国疆界平安无事,将士养精蓄锐,百姓也免于劳役之苦。数年之间,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吴、蜀二敌一定自己衰弱下去。”明帝于是停止了攻打计划。
初,文帝罢五铢钱,使以谷帛为用,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不若更铸五铢为便。”夏四月乙亥,复行五铢钱。
甲申,初营宗庙于洛阳。
六月,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
冬十二月,立贵嫔河内毛氏为皇后。初,帝为平原王,纳河内虞氏为妃;及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虞氏遂绌[绌:同“黜”,罢免。]还邺宫。
当初,文帝废弃五铢钱,用粮食和丝绢代替钱币,社会上弄虚作假的风气日炽,争相把粮食弄湿用来获利,用很薄的丝绢买卖东西,虽然严刑惩处,仍然不能禁止。司马芝等人在朝廷进行商讨,认为:“用钱为货币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而且可以减省刑罚,如今还是恢复铸造五铢钱更为便利。”夏季四月乙亥日,恢复使用五铢钱。
甲申日,开始在洛阳建造宗庙。
六月,任命司马懿为都督荆、豫三州诸军事,率部镇守宛城。
冬季十二月,册立贵嫔河内人毛氏为皇后。先前,明帝还是平原王的时候,娶河内人虞氏为妃;即位为帝之后,虞氏没有被立为皇后,太皇卞太后因此安慰和劝抚她。虞氏说:“曹氏家族一向喜欢立卑贱、没有根据礼义推举的人。然而皇后总领宫内事务,国君负责朝廷政务,内外相辅相成;倘若没有好的开端,就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恐怕一定会因此导致亡国灭宗啊!”因为卞太后也出身卑贱,虞氏因此被贬回邺城的皇宫。
初,太祖、世祖皆议复肉刑,以军事不果。及帝即位,太傅锺繇上言:“宜如孝景之令,其当弃市欲斩右趾者,许之;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可以岁生三千人。”诏公卿已下议,司徒朗以为:“肉刑不用已来,历年数百;今复行之,恐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而肉刑之问[问:通“闻”,音讯。]已宣于寇雠之耳,非所以来远人也。今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使减死髡刑,嫌其轻者,可倍其居作之岁数。内有以生易死不訾[不訾:不可比量。]之恩,外无以刖[刖: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易釱骇耳之声。”议者百余人,与朗同者多。帝以吴、蜀未平,且寝。
是岁,吴昭武将军韩当卒,其子综淫乱不轨,惧得罪,闰月,将其家属、部曲来奔。
当初,魏武帝、文帝都商议恢复肉刑,因为战事不断而没有实施。明帝即位,太傅锺繇提议:“应该仿效汉景帝的命令,罪该斩首示众的人如果愿意用砍去右脚代替,应当允许;对于黥面、割鼻、砍左脚、宫刑等刑罚,仍然根据汉文帝的法令,用剃发与鞭打代替,这样一年可以使三千人保住性命。”明帝下诏要求公卿及其以下的官员商讨,司徒王朗认为:“不使用肉刑至今已经几百年了;如今恢复,恐怕百姓还没有见到减轻刑罚带来的好处,而恢复肉刑的讯息就已经传到贼寇的耳中,这不是招揽远方士民的办法。如今可以依据锺繇减免死刑的建议,将死刑减为剃发做苦工,倘若认为这样的惩罚太轻了,可以延长服刑的时间。这样,对内有以生代死的不可比量的恩德,对外则没有用砍脚代替脚镣的骇人听闻的恶名。”共同商议的人有百余名,多数赞同王朗的意见。明帝因为吴、蜀两国还没有平定,也就将此事搁置下来。
这一年,吴昭武将军韩当去世,他的儿子韩综道德败坏,行为不轨,畏惧被治罪,闰十二月,率领家属与宗族军队来降魏。
初,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殂,阶、尚皆卒,达心不自安。诸葛亮闻而诱之,达数与通书,阴许归蜀;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仪密表告之。达闻之,惶惧,欲举兵叛;司马懿以书慰解之,达犹豫未决,懿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吴、汉交通,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安桥:地名,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南。]、木阑塞[木阑塞: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阳县。]以救达,懿分诸将以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当初,孟达深受文帝宠信,又与桓阶、夏侯尚关系亲密,文帝去世后,桓阶与夏侯尚也相继死去,孟达心中忧愁不安。诸葛亮得知后,便引诱孟达,孟达与诸葛亮多次书信往来,秘密许诺归蜀;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怨隙,申仪暗中上表告发了孟达。孟达得知后,惶恐惊惧,想要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安抚劝解了他,孟达迟疑不决,司马懿则暗中进军讨伐。部下将领说:“孟达已同吴、蜀互相勾结,我们应该先观察他的动向,然后再采取行动。”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此时正迟疑观望。我军应该趁他还没有做出决定,火速进兵解决。”于是司马懿领兵急速行军,日夜兼程,八天后到达孟达的新城城下。吴、蜀分别派将领进兵西城的安桥、木阑塞救援孟达,司马懿则分派将领拦阻。当初,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所在新城一千二百里。听说我起兵,自然要向明帝报告,一来一去,需要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的防守已经坚固,各军也作好充分准备。我的防区偏僻险要,司马懿一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前来,不会对我造成危害。”等到司马懿的军队来到城下,孟达又写信对诸葛亮说:“我起兵只有八天,司马懿便兵临城下,是何等神速啊!”
卷第七十一·魏纪三
起著雍涒滩(公元228年),尽上章阉茂(公元230年),凡三年。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太和二年(戊申,公元228年)
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