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第六章 深邃的星空和道德的律法,唤起惊奇和敬畏

书籍名:《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作者:加博·塞普雷吉
推荐阅读: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txt下载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笔趣阁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顶点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快眼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第六章 深邃的星空和道德的律法,唤起惊奇和敬畏,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事实上,我们不是人性的源头,而是人性造就了我们。

——尤金·闵可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短篇小说《主与仆》讲述了富商瓦西里·安德烈·布雷哈诺夫(Vasily Andreich Brekhunov)的旅程。求财心切的他决定赶在其他竞争对手之前买下一大片森林。尽管面临着暴风雪的威胁,他还是乘雪橇踏上了旅程,去与卖家见面。他带着仆人尼基塔上路了。他在恶劣的暴风雪中迷路了,试了三次都没能找对路,于是他从雪橇上把马卸下来,抛弃了仆人,独自骑着马继续他的旅程。但是,马沿着他和仆人先前跌进的同一条峡谷,把他带回了雪橇和现在已经冻得半死的仆人身边。接着,布雷哈诺夫突然清除了尼基塔身上的积雪,用他的毛皮大衣和整个身体盖住了他的仆人。令他自己惊讶的是,他说不出话了,泪眼汪汪,体验到了一种庄严的幸福感和前所未有的喜悦。他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彻底的思考。他感受到了自由,没有任何物质上的顾虑和财产的羁绊。他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一动不动地趴在仆人身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布雷哈诺夫死了,尼基塔活了下来。[225]

人们倾向于认为,布雷哈诺夫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对上帝召唤的回应,是一种突然而出乎意料的归信。这确实是一种可能的解释。然而,这可能会让读者怀疑,这个精明的商人意识到自己就要死了,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实现永恒的救赎上,以补偿他对穷人的贪婪和剥削。如果读者没有被托尔斯泰的基督教观念所迷惑,并以清晰的视角看待这两个人物,他们未能到达目的地这件事,还有覆盖住一个之前被自己抛下的人的突兀行为,那么就有可能对这个故事做出另一种诠释,但不需要用无神论的解读来取代基督教的诠释。

布雷哈诺夫趴在仆人身上,给他温暖和生命的这一自发而无端的决定,就是我所说的尤金·闵可夫斯基提到的道德行为。托尔斯泰描述了在特殊情况下的一次特殊的救赎行动。虽然布雷哈诺夫匆忙出行的初衷相当明确,但他试图达到救人目标的最终结果却令人震惊。不过我认为,道德行为可以在更平凡的环境中完成,结果也不用那么令人震惊。即便如此,一起看似平凡的事件可能会与在特殊情况下做出的行为有一些相同特征。两者的相似之处恰恰在于行为的伟大和自发性。

法国哲学家古斯塔夫·蒂邦(Gustave Thibon)讲过,有一次他走在马德里的一条街道上,一个可疑的人拦住了他,那人想卖给他一块据称是金表的手表。他谢绝了提议后便问了路。“我和你一起吧,给你带路,”那人说。在到达时,蒂邦想给对方一笔丰厚的小费,对方拒绝了。“虽然他是个小骗子,”蒂邦总结道,“但我们已经建立了个人联系;我要求他帮助我,而一个人不会因为帮助别人收钱。这是西班牙灵魂中最美好的部分。”[226]

有趣的是,罗伯特·斯派曼在他对伦理思考的介绍中给出了一个几乎相同的例子。在反思“无条件向善”的行为特点时,他提到了一个年轻人,在没有任何道德反省的情况下,停下了手头的一项任务,与他同行,给他指明方向和要到达的地方。斯派曼断言:“可以毫无保留地说,这是一件小事,几乎不值得谈论,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行为让生活变得有价值。”[227]这个年轻人也是被帮助他人的与生俱来的道德感所驱使,展示了他最好的一面。他谨慎地、不假思索地完成了一项道德行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超级心智:如何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超人 鲁邦的女儿 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给爸爸妈妈的儿童性教育指导书 决策思维 信念共同体:法和经济学的新方法 意志力陷阱 马拉多纳自传:我的世界杯 别丧了,一点也不酷 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