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歌唱的精神

书籍名:《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作者:加博·塞普雷吉
推荐阅读: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txt下载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笔趣阁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顶点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快眼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歌唱的精神,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这一章的末尾,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科达伊对动人音乐体验的兴趣。对他来说,音乐主要是为小孩和成年人提供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美”的令人充实的接触。

但如果说科达伊有力地强调了声乐的教育力量,那也要归功于他对人类生活日益机械化的认识。这些都是他非常关心的事情。当然,他意识到机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积极的角色。然而,他却没有注意到,一旦人们开始依赖机械装置,就会变得被动、墨守成规、自我陶醉,不再按照自己最深处的感情自发地行动。他警告说,如果对“我们的本能”不加要求,甚至使之变得乏味,那么设备的广泛使用将“残害我们的人性”,并最终把我们变成机器。因此,他惊人地宣称:“只有歌唱的精神才能把我们从这种命运中拯救出来。”

关于这一警告,科达伊恰如其分地让我们注意到了歌唱者的情感参与:他告诉我们,歌唱开启了一条通往“情感世界”的道路,并为其恰当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框架。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更精确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音乐为我们创造了无名的情感;它拓展了我们的情感空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绝对可以产生原创情感的区域。当我们听这一类音乐时,就进入了灵魂的一个区域,只有通过听这首特别的曲子,我们才能探索这个区域。每一部作品实际上都是灵魂的一种形态,是灵魂的一种调制。”[221]这些观点的主要来源是这样一种信念:作为人类,我们不仅仅是思想或意志的统一体,还是情感、喜悦、钦佩、恐惧、悲伤和遗憾的统一体,无论它们有多么混乱。情感和自我意识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旦我们意识到情感的不断扩展,就能够把自己定义为截然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个体。“接触自身”“忠于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指的是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的情感体验。因此,可以说,感情既是一种统一的因素,也是一种独立的因素。相应地,我们通过接触自己的感觉、唱歌或任何类似的音乐活动,可以增强我们的独特性、我们个体意识的生动感觉。

在这个时代,这种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前景似乎是无价的,因为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过早荒芜,并遭受着这种痛苦。而这种情感自立能力的削弱与谨慎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自己托付给我们的自然冲动,并与我们的感觉保持接触,我们就能够进行创新、变革和自发的行动。相反,如果我们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不受任何约束而行动,我们就能够重塑自身最深层次的感情。它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遭遇逆境或危机的时候。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相信由感情驱动的行为价值,我们就能够以轻松、平静的方式面对严酷的现实。

然而,尽管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严肃警告,我们仍坚持将教育的努力几乎完全集中在智力的培训上,并倾向于围绕着对人类生活的工具性和机械性的概念来构建我们的社会制度。然而,上个世纪的事件告诉我们,人类经历的部分或全部盲目可能是由于高度发达和清醒的智力却缺乏适当的感觉造成的。聪明、冷静、冷酷无情的人的耳朵不仅对脆弱生物的愿望和需求充耳不闻,对一般生活的情感要求也会充耳不闻。他们的思想不牵涉到他们的神经。当然,主要的问题不在智力,而是所谓的“智力为上”(阿尔弗雷德·N.怀特黑德);离开了其他人类品质——即感受和理解任何事物的完备性的能力——智力为上是如此危险,预示着对人类的最大伤害。

现在看来似乎很明显,与片面的、无情的知识主义和科技文明的瓦解性影响的斗争,离不开对世界的有机看法——一种敏锐地意识到更广大的生活层面,并寻求将人类有机体和环境、思维和情感、散文和诗歌、抽象和具体、世俗和神圣结合在一起的愿景。我相信,这就是科达伊所说的“歌唱精神”的意思,也是他想通过音乐教育获得的东西。

虽然科达伊令人信服地强调了通过歌唱进行严肃音乐教育的具体的、有益的影响,但他也认为音乐是活力和安慰的“神奇源泉”,并声称人们对一首歌曲或一首钢琴奏鸣曲的持久享受的唯一正当的理由就是它本身。当被问到他对塞克勒民歌的持久兴趣从何而来时,他简单地回答:“我觉得无论我在哪儿碰到四到五个匈牙利人,我都想向他们介绍这种民歌。我只希望人们不要问‘为什么’,而是过来说:‘没有原因但一切又都是原因……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生活应该充实。’”[222]的确,一首美妙的歌曲,自发地、没有任何目的地涌现出来,给歌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满足。[223]这并不意味着美的体验应该与我们认为是好的和有用的事物隔绝,或与之对立。“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卡尔·弗雷德里希·冯·魏察克(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指出,“在我们为生活的面包劳作时,莫扎特旋律的痛之喜悦仍应该伴我们左右。”[22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超级心智:如何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超人 鲁邦的女儿 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给爸爸妈妈的儿童性教育指导书 决策思维 信念共同体:法和经济学的新方法 意志力陷阱 马拉多纳自传:我的世界杯 别丧了,一点也不酷 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