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第80页

书籍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作者:司马光
推荐阅读: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txt下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笔趣阁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顶点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快眼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第8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乙未日,武陵王刘骏从西阳出发。丁酉日,大军抵达寻阳。庚子日,武陵王命令颜竣向四方移送檄文,命令各地共同讨伐刘劭。各州郡接到檄文,都起兵响应。南谯王刘义宣派臧质率领军队前往寻阳,和刘骏一同沿江而下,留下鲁爽镇守江陵。
    刘劭任命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徐、兖二州刺史,起用张永为青州刺史。萧思话从历城率领部曲回到彭城,起兵响应寻阳的义军。建武将军垣护之在历城,也率领自己的军队赶到那里。南谯王刘义宣任命张永为冀州刺史。张永派司马崔勋之等人率领军队投奔刘义宣。刘义宣担心萧思话和张永不能尽释前嫌,就亲自写信给萧思话,派长史张畅写信给张永,劝他们坦诚相待。
    随王刘诞将要接受刘劭的任命,参军事沈正劝说司马顾琛说:“国家的这次灾祸,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听说过。现在凭借江东骁勇精锐的部众,在天下倡导大义,有谁能不去响应呢!我们怎么能让殿下面向北方事奉凶恶的逆贼,接受他授予的伪职呢!”顾琛说:“江东之地很长时间没有打仗了,虽然顺从与叛逆不一样,但是强大和弱小也有差异,我们应当等到四方有人起义,然后再响应义军,也不算晚。”沈正说:“天下还不曾有过无父无君的国家,怎么可以自己安于仇恨和耻辱而把起义的责任推给别人呢!现在正是因为杀父叛逆的残忍无情,在道义上是不共戴天的,应该起兵的时候,怎么能指望一切周全呢!冯衍曾说:‘大汉王朝的尊贵大臣,难道比不上楚国、齐国的卑贱士人吗!’何况殿下在道义上兼有大臣和儿子的身份,实际上国事就是家事啊!”顾琛于是和沈正一同进府劝说刘诞,刘诞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沈正,沈田子哥哥的儿子。
    劭自谓素习武事,语朝士曰:“卿等但助我理文书,勿措意戎旅。若有寇难[寇难:指敌人侵扰的祸难。],吾自当之,但恐贼虏不敢动耳。”及闻四方兵起,始忧惧,戒严,悉召下番[下番:指轮休的侍卫。]将吏,迁淮[淮:指秦淮河。]南居民于北岸,尽聚诸王及大臣于城内,移江夏王义恭处尚书下舍,分义恭诸子处侍中下省。
    夏四月癸卯朔,柳元景统宁朔将军薛安都等十二军发湓口,司空中兵参军徐遗宝以荆州之众继之。丁未,武陵王发寻阳,沈庆之总中军以从。
    劭立妃殷氏为皇后。
    庚戌,武陵王檄书至建康,劭以示太常颜延之曰:“彼谁笔也?”延之曰:“竣之笔也。”劭曰:“言辞何至于是!”延之曰:“竣尚不顾老臣,安能顾陛下?”劭怒稍解。悉拘武陵王子于侍中下省,南谯王义宣子于太仓空舍。劭欲尽杀三镇[三镇:指雍、荆、江三州。]士民家口,江夏王义恭、何尚之皆曰:“凡举大事者不顾家,且多是驱逼,今忽诛其室累,正足坚彼意耳。”劭以为然,乃下书一无所问。
    刘劭自认为向来熟知军事,对朝中大臣说:“各位只管帮助我整理文书,不用在意战场上的事情。如果有敌人打过来,我自己就能抵挡,只怕贼寇不敢行动罢了。”他听说四方兴起义兵,才开始担忧恐惧,下令戒严,把轮休的侍卫将官都召集起来,把秦淮河南岸的居民全部迁徙到北岸,把诸王和大臣全部聚集在建康城里,让江夏王刘义恭移居到尚书下舍,把刘义恭的几个儿子分别置于侍中下省。
    夏季四月癸卯朔日,柳元景统领宁朔将军薛安都等十二路军队从湓口出发,司空中兵参军徐遗宝率领荆州的军队跟在后面。丁未日,武陵王刘骏从寻阳出发,沈庆之总领中军跟随在他身边。
    刘劭立太子妃殷氏为皇后。
    庚戌日,武陵王的檄文传到建康,刘劭拿给太常颜延之说:“这是谁写的?”颜延之说:“这是颜竣写的。”刘劭问:“言辞为什么这样过分!”颜延之说:“颜竣尚且不顾老臣的安危,哪里还能顾及陛下?”刘劭的怒气稍微平息了。他把武陵王的儿子都囚禁在侍中下省,把南谯王刘义宣的儿子都囚禁在太仓的空屋子里。刘劭想要将三州官民的家属全部杀死,江夏王刘义恭、何尚之都说:“凡是做大事的人都不会顾及家人,况且他们大多是被迫屈从的,现在突然诛杀他们的家属,正好坚定他们的斗志了。”刘劭认为有道理,就下诏书说不再追究。
    劭疑朝廷旧臣皆不为己用,乃厚抚鲁秀及右军参军王罗汉,悉以军事委之。以萧斌为谋主[谋主: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殷冲掌文符。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决战,不尔则保据梁山。江夏王义恭以南军仓猝,船舫陋小,不利水战,乃进策曰:“贼骏小年未习军旅,远来疲弊,宜以逸待之。今远出梁山,则京都空弱,东军乘虚,或能为患。若分力两赴,则兵散势离。不如养锐待期,坐而观衅[观衅:窥伺敌人的漏洞。]。割弃南岸,栅断石头,此先朝旧法,不忧贼不破也。”劭善之。斌厉色曰:“南中郎[南中郎:当时刘骏任南中郎将、江州刺史。]二十年少,能建如此大事,岂复可量!三方同恶,势据上流。沈庆之甚练军事,柳元景、宗悫屡尝立功。形势如此,实非小敌。唯宜及人情未离,尚可决力一战。端坐台城,何由得久!今主相咸无战意,岂非天也!”劭不听。或劝劭保石头城,劭曰:“昔人所以固石头城者,俟诸侯勤王[勤王:指大臣率兵拯救危亡的君主。]耳。我若守此,谁当见救?唯应力战决之。不然,不克。”日日自出行军,慰劳将士,亲督都水治船舰。壬子,焚淮南岸室屋、淮内船舫,悉驱民家渡水北。
    刘劭怀疑朝廷里的老臣都不会为自己效力,于是他优待安抚鲁秀和右军参军王罗汉,把军事重任都托付给他们。他让萧斌做主要谋士,殷冲掌管文书和兵符。萧斌劝刘劭亲自率领水军前往长江上游与义军决战,不然就据守梁山。江夏王刘义恭认为南方的军队匆忙起兵,船只简陋狭小,不利于水战,于是进献计策说:“逆贼刘骏年少而不熟悉军中事务,远道而来将士疲惫,应该以逸待劳。现在远征梁山,京城就会空虚,东方的军队就会乘虚而入,可能会产生祸患。如果兵分两路分别出征,就会分散兵力。不如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前来,坐守京城观察时机。放弃秦淮河南岸,用木栅隔绝石头城,这是前朝的老办法,不担心贼寇不被打败。”刘劭很赞同。萧斌严厉地说:“南中郎将是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却能领导这样大的行动,我们怎么能轻视他!三州同时作乱,占据长江上游。沈庆之精通军事,柳元景、宗悫也曾多次建立战功。形势就是这样,他们实在不是弱小的敌人。只能趁军心没有离散,尚且可以决一死战。如果稳坐宫城,怎么能够长久呢!现在主上和宰相都没有打仗的决心,难道不是天意吗!”刘劭不听。有人劝刘劭保住石头城,刘劭说:“过去人们能够固守石头城的原因,是等待诸侯前来救援君王。我如果把守那里,有谁能来救我呢?只能尽全力与敌人决战了。不然,就不会取胜。”他每天都亲自出城来到军营,慰劳将士,亲自督促制造船只。壬子日,刘劭烧毁秦淮河南岸的房屋、秦淮河上的船只,把民众都赶到秦淮河以北。
    立子伟之为皇太子。以始兴王濬妃父褚湛之为丹杨尹。湛之,裕之之兄子也。濬为侍中、中书监、司徒、录尚书六条事,加南平王铄开府仪同三司,以南兖州刺史建平王宏为江州刺史。太尉司马庞秀之自石头先众南奔,人情由是大震。以营道侯义綦为湘州刺史,檀和之为雍州刺史。
    癸丑,武陵王军于鹊头。宣城太守王僧达得武陵王檄,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上策也。如其不能,可躬[躬:亲自。]帅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致身:献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候道:为侦察敌情或应对紧急情况而修筑的道路。]南奔,逢武陵王于鹊头。王即以为长史。僧达,弘之子也。王初发寻阳,沈庆之谓人曰:“王僧达必来赴义。”人问其故,庆之曰:“吾见其在先帝前议论开张,意向明决。以此言之,其至必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0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7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6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5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4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3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2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