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第64页

书籍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作者:司马光
推荐阅读: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txt下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笔趣阁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顶点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快眼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第6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魏主以浩监秘书事,使与高允等共撰《国记》,曰:“务从实录。”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性巧佞[巧佞:乖巧谗佞,阿谀奉承。],为浩所宠信。浩尝注《易》及《论语》《诗》《书》,湛、标上疏言:“马[马:马融,东汉经学家。]、郑[郑:郑玄,东汉经学家。]、王[王:王肃,曹魏经学家。]、贾[贾:贾逵,东汉经学家。]不如浩之精微,乞收境内诸书,班浩所注,令天下习业。并求敕浩注《礼传》,令后生[后生:指学生。]得观正义[正义:经书正确的含义。]。”浩亦荐湛、标有著述才。湛、标又劝浩刊所撰《国史》于石,以彰直笔。高允闻之,谓著作郎宗钦曰:“湛、标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吾徒亦无噍类[噍类:能吃东西的种类,指活人。]矣!”浩竟用湛、标议,刊石立于郊坛东,方百步,用功三百万。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衢路:道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北人:指鲜卑人。]无不忿恚,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帝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
    刘宋侍中、左卫将军江湛升任吏部尚书。江湛本性公正廉洁,和仆射徐湛之同时受文帝刘义隆的宠信,当时并称江徐。
    北魏司徒崔浩,自恃才能谋略高超以及受到北魏主拓跋焘的宠信,在朝中独揽大权,曾经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的几十位士人,都是在家中被征召后直接担任郡守。太子拓跋晃说:“最先征召的人,也是州郡所选拔的,他们在任已经很久了,辛勤劳苦没有得到回报,应该首先让他们补郡县的空缺,让新征召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况且太守和县令治理百姓,应该任用经历世事的人。”崔浩极力坚持而派这些人赴任。中书侍郎兼著作郎高允听说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公大概免不了有一场灾祸吧!为顺遂自己不正确的想法而和朝中有权势的人较量,他将用什么来保全自己呢!”
    北魏主任命崔浩监理秘书事务,派他和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说:“要根据事实编撰。”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本性乖巧谗佞,受到崔浩的宠信。崔浩曾经注解《易经》和《论语》《诗经》《尚书》,闵湛、郗标上奏疏说:“马融、郑玄、王肃、贾逵的注解不如崔浩的精深细致,请求没收国内由这些人作注的各种书,颁行崔浩的注本,命令天下人都来学习。并且请求敕令崔浩注解《礼传》,让学生们能够看到经书正确的含义。”崔浩也推荐闵湛、郗标有著书立说的才能。闵湛、郗标又建议崔浩把他所撰写的《国史》刻在石碑上,来彰显他的秉笔直书。高允听说后,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一点差错,恐怕就会造成崔家万世的灾祸,我们这些人也不能活下去了!”崔浩竟然采纳了闵湛、郗标的建议,把刻有《国史》的石碑立在郊外祭坛的东侧,占地面积一百步见方,工程耗资三百万。崔浩写北魏祖先的事迹,每件事都详细真实,把这些文字陈列在路边,来往过路的人看见后都议论纷纷。鲜卑人没有不感到愤怒的,他们同时向太武帝拓跋焘说崔浩的坏话,认为这是大肆张扬国家的丑事。太武帝非常生气,派有关部门调查崔浩和秘书郎吏等人的罪过。
    初,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帝,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觉,黑子谋于高允曰:“主上问我,当以实告,为当讳之?”允曰:“公帷幄[帷幄:代指朝廷。]宠臣,有罪首实[首实: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曰:“若首实,罪不可测,不如讳之。”黑子怨允曰:“君奈何诱人就死地!”入见帝,不以实对,帝怒,杀之。帝使允授太子经。
    及崔浩被收,太子召允至东宫,因留宿。明旦,与俱入朝,至宫门,谓允曰:“入见至尊[至尊:至高无上的人,指帝王。],吾自导卿。脱[脱:如果,或许。]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允曰:“为何等事也?”太子曰:“入自知之。”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召允,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太祖记》,前著作郎邓渊所为。《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总裁:汇总裁决。]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严重:庄严厚重。],允小臣,迷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官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帝顾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旌:表彰。]之。”遂赦之。
    当初,辽东公翟黑子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一千匹布的馈赠。事发后,翟黑子和高允商议说:“主上问到我,是应当如实禀报,还是应当隐瞒事实?”高允说:“您是朝中的宠臣,有罪就应该主动交代实情,这样或许能被原谅,不能再次欺骗主上。”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说:“如果交代实情,罪行很难预料,不如隐瞒不说。”翟黑子埋怨高允说:“您为什么引诱我去送死!”翟黑子入宫朝见太武帝,没有说实话,太武帝很生气,将他斩首。太武帝派高允教授太子拓跋晃经学。
    等到崔浩被逮捕,太子召高允到东宫,顺便留他住宿。第二天早晨,太子和高允一同进宫朝见,来到宫门时,对高允说:“进宫朝见至高无上的皇帝,我自然会引导您该怎么做。如果皇帝问到什么,您只管按照我的话去回答。”高允问:“为什么事情召见我们?”太子说:“进去后自然就知道了。”太子拜见太武帝说:“高允做事小心审慎,而且职位卑贱。所有的一切都由崔浩负责,请求赦免高允的死罪。”太武帝召见高允,问他说:“《国书》都是崔浩一个人撰写的吗?”高允回答说:“《太祖记》,为前著作郎邓渊所撰写。《先帝记》和《今记》,是我和崔浩共同撰写的。可是崔浩兼任的职事很多,他只是汇总裁决罢了。至于撰写工作,我做得比崔浩多。”太武帝生气地说:“高允的罪行比崔浩严重,怎么能让他活着呢!”太子很害怕,说:“陛下的声威庄严厚重,高允这个小臣,只是被吓得惊慌失措罢了。我曾经问过他,他说都是崔浩一个人做的。”太武帝问高允:“真的像太子所说的那样吗?”高允回答说:“我的罪过应当灭族,不敢说荒诞不经的话。太子殿下是因为我为他讲学很长时间,可怜我的遭遇,想要放我一条生路罢了。实际上他没有问过我,我也没有说过这些话,我不敢乱说。”太武帝回过头对太子说:“正直啊!这是人们难以做到的,可是高允却能做到!面临死亡而不改变说辞,这就是诚信。身为大臣而不欺骗君主,这就是忠贞。应该特别赦免他的罪过来表彰他的品行。”于是他赦免了高允。
    于是召浩前,临诘之。浩惶惑不能对。允事事申明,皆有条理。帝命允为诏,诛浩及僚属宗钦、段承根等,下至僮吏,凡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帝频使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帝引使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若直以触犯,罪不至死。”帝怒,命武士执允。太子为之拜请,帝意解,乃曰:“无斯人,当有数千口死矣。”
    六月己亥,诏诛清河崔氏与浩同宗[同宗:指同一族姓五代以内有共同祖先的支系。]者无远近,及浩姻家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夷其族,余皆止诛其身。絷浩置槛内,送城南,卫士数十人溲[溲:小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宗钦临刑叹曰:“高允其殆圣乎!”
    于是太武帝拓跋焘又召见崔浩前来,亲自审问他。崔浩惊恐疑惑不能回答。高允每件事都申述得很明白,条理分明。太武帝命令高允写诏书,诛杀崔浩和他的属吏宗钦、段承根等人,下到奴仆,总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诛灭五族。高允迟疑不下笔。太武帝多次派人催促,高允恳求再次进见,然后再写诏书。太武帝命人将他带到自己面前。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别的原因,不是我应该过问的。如果只是因为他冒犯了皇族,罪过不至于被处死。”太武帝很生气,命令武士拘捕高允。太子为他求情,太武帝才消解怒气,于是说:“没有这个人,就会有几千人被处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0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7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6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5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4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3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2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