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人如芦苇般脆弱

书籍名:《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作者:加博·塞普雷吉
推荐阅读: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txt下载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笔趣阁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顶点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快眼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人如芦苇般脆弱,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但究竟什么才能够唤醒并保持对人的完整性的这种敏感性呢?是什么引燃了超越自我的“神圣火花”(闵可夫斯基),并引发了计划外的行动呢?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道德行为包括自发地对另一个人的存在和行动做出反应,并使这种反应适应他人的言语以及通过肢体表达发出的信号。通过人的言语和姿势表现出来并被感知的是一种脆弱性。毫无疑问,这里我们要从人类状况的构成性和决定性缺陷来理解这种脆弱性,而且这种脆弱性是通过文化和社会机制补偿的。因为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注意到或忽视的生物体暴露在潜在的外部危险之下的必然情况。[240]

在人际交往中引发道德行为的脆弱性表现为短暂的需要和某种事物的缺失或丢失。缺乏保护、迷失方向或渴望更温馨的人际关系的经历突然涌现出来:此时个体存在受到威胁,人体受到软弱的冲击,个体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遭到抵制。与当前时刻相联系,就会对脆弱性的感知产生一种自发的反应。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可能会对此人的状况产生至关重要或微不足道的影响。被困在着火的房子里呼救,还有考试不及格后寻求安慰,显然是两种不同的需要。但是,在认识到对方的需要或困境并为其利益采取行动的时刻,我们并没有对其脆弱性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估。意识到一个人的脆弱性,无论其形式和程度如何,都足以引发道德行为。这一行动使人意识到了需要帮助的人的脆弱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不在场者的脆弱性可能会激起这种意识。极力维护那些不能或不愿维护自身权利或需要的人的尊严,即便要不惜做出看似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值得高度赞扬的姿态。[241]

诚然,向善的推力可能在没有任何脆弱性迹象的情况下出现。赠予陌生人一件珍贵的物品——一本书、一件艺术品或一种乐器——没有任何犹豫和回报的期望,仅仅因为这些物品引起了真正的赞扬或钦佩,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慷慨行为,不涉及对脆弱性的认识。得到表扬的人似乎并不要求得到馈赠。在赠送礼物的那一刻,慷慨的赠予者感觉到的可能是对来自赞美该物品的人的认可,和他自身满足这种渴望的自发冲动。

当我们与一个人交谈时,我们渴望被倾听,渴望因我们所肯定的内容而受到尊重,并因我们的表达而受到认真对待。我们希望在交换观点的过程中被视为关系平等。即使经历了分歧和严重的意见冲突,我们仍然怀有相互认可的愿望。哲学家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就人类对认可的根本追求提出了一些箴言。当我们把这些思想应用到论证和反论证之间的对峙经验中时,它们就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不想被忽视,被当作抽象和无关想法的代言人。正如以赛亚·伯林所说,我们力求避免“不被视为一个个体,自身独特性得不到充分认可,被归类为某种平淡无奇的混合体的一员,一个不具备可辨识的特征和自身使命的统计单位”。[242]尽管在所有的人类交流中都存在着对被理解的需求,但敏感的人能够感受到一种几乎无法察觉但切实的需求,即认可对方的存在感,认可对方言语和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在这方面,请求讲师做出说明或进一步解释,构成了对关联感和认同感的默示性要求的适当回应。或者反过来说,当某人被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个人问题所困扰,即便这个人很清楚我们不可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还是意外地向我们寻求建议时,我们会觉得有人仔细倾听我们的答案,我们的个性意识和价值感也会成为被间接确认的对象。当有人向那些胆小、对自己的优点不自信、急切寻求认可的人表达意料之外的真诚赞扬时,这也同样是向善倾向在发挥作用。亨利·柏格森在这一行为中看到了一种礼貌的形式:“一句当之无愧的赞扬,一句善意的话,可能会在这些脆弱的灵魂中产生好比一缕突如其来的阳光照射在沉闷的风景上的效果;就像阳光一样,它将使他们重拾对生活的期冀,有时可能更为有效,可以将花朵变为果实,如果没有阳光,这些花朵就会枯萎。”[243]对那些处于紧张和痛苦境地的人说的一句及时而慷慨的话,可能于危险中拯救了他们的生命。它的前提是对他们的内心状况敏感,有能力猜测他们痛苦的根源,以及有能力创造信任的氛围,并引入一个贴近他们内心的话题。

这种在脆弱环境下引发道德行为的敏感性,也是脆弱性的一种形式。由于我们更深层次的脆弱性,我们能够对最微妙和最多样化的事件做出反应,并区分它们的价值观和差异。多亏了我们的脆弱性,我们才能对遇到的所有人形成第一印象,我们可以选择让它深入我们的内心,让它融入我们更深层次的情感。我们对人的主要反应的性质和特征,以及我们对善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身体的这种情感调谐。

但是,正如我前面指出的,道德行为的来源既不能定位于我们身体的某个特定方面,也不能与心理特征联系在一起。在不清楚它的来源以及它是如何达到一种恰当表现方式的情况下,它的力量和敏捷性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然而,我们更加清楚和强烈地了解到的是,在不寻常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什么和实现什么,有时这甚至会出乎我们自己的意料。我们开始了解自身或人类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在特殊和普通情况下都能表现出的人性理想。

除了特殊或日常的道德行为之外,闵可夫斯基指出,突然出现的想法、意象和出人意料的闪光是道德自发性和创造性生活的基本特征。的确,在灵感时刻“有一种真正的爆发,像闪电一样,把它强烈而特殊的光芒投射到我们的内心生活中,我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这种想法的出现源于“生命的活力”——一种支撑着人前进的活力,其本身也是个体创造力的基本特征之一。[24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超级心智:如何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超人 鲁邦的女儿 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给爸爸妈妈的儿童性教育指导书 决策思维 信念共同体:法和经济学的新方法 意志力陷阱 马拉多纳自传:我的世界杯 别丧了,一点也不酷 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