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第9章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第9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Robert

《卢浮宫的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景象》

休伯特·罗伯特

太阳王路易十四把宫廷从巴黎迁到了凡尔赛,被扔在巴黎的正式宫殿卢浮宫,虽然作为王宫变得萧条,但学院却依然保留着,一直是美术的中心。



《卢浮宫的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景象》

休伯特·罗伯特


1796年,油画,卢浮宫博物馆,115cm×145cm



公共美术馆的形象


太阳王路易十四虽然把宫廷从巴黎迁到了凡尔赛,但是却并没有打算把这个小乡村城市化。从搬迁到革命差不多经过了一个世纪,凡尔赛镇本身并没有变大,只是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而已,就像过分花哨的巡回马戏团在乡下小镇经营一样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而被扔在巴黎的正式宫殿卢浮宫,虽然作为王宫变得萧条,但学院却依然保留着,一直是美术的中心。在路易十五在位时开始的启蒙思想的潮流中,为了教化民众,公开王室收藏的要求变得强烈起来,王室一度在卢森堡宫举办了为期很短的画展。后来,思想家狄德罗提出将卢浮宫辟作博物馆的建议,路易十六接纳了这一建议,并准备付诸实施。就在这个时候,革命爆发了。


卢浮宫的大画廊改革方案


国王被废黜,王室的物品被国有化。在革命政府的推动下,将卢浮宫辟作博物馆的工程得以继续。1793年,在卢浮宫内的巨大通道大画廊举办了作品展,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开放。

画家罗伯特从革命前就开始参与该画廊的改建,并在革命后成为绘画收藏负责人。1796年,他在沙龙上展出的两幅作品博得好评。一幅是《卢浮宫的大画廊改革方案》,具体展现了未来的公共博物馆是多么美好;另一幅就是本作《卢浮宫的大画廊成为废墟的想象景象》。

当时,因受到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被发掘出来的影响,知识阶层都对废墟和古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伯特本人也长期在罗马学习,画过许多历史遗迹,甚至得到了“废墟画家”的绰号,所以他会创作这样的作品并不奇怪。

尽管如此,这幅作品还是令人们受到了不小的震撼。这或许只能归因于他把科幻小说般的想象的舞台放在了巴黎的旧王宫。两年前发生了热月政变(参见第11章),新生的法国还不知该走向何方,所以很难说这幅画里的景象不会变成现实。当时的人们看到这幅画的感受,或许和我们看到“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录像时差不多吧。



名为废墟的辉煌


画面上部是朗朗的蓝天。玻璃天井全部碎落,屋顶的残骸上杂草丛生。粗大的圆柱上锈迹斑斑,里面有人生起火来取暖。原本挂在墙上的画已经一幅都没有了,毁坏的罐子和雕塑散落一地(右下角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著名的《濒死的奴隶》)。唯独有一件,《观景殿的阿波罗》完好无损地屹立在画面中央,一个画家正坐在它前面写生,仿佛揭示着艺术的永恒……

罗伯特是在歌颂自己生活的新时代和古代一样崇高吗?看起来是这样,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罗伯特在感情上是保王派。路易十六批准了将卢浮宫改建为博物馆,而且革命后罗伯特曾一度被关进监狱。他和逃亡的女画家维杰·勒布伦(因为画了许多安托瓦内特肖像而知名)是朋友关系,革命的前一年还请她画过肖像。

废墟离不开昔日的辉煌。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对辉煌的记忆,废墟就无从谈起。

罗伯特将卢浮宫以废墟的形式加以呈现,与其说是对(尚未看到的)博物馆,不如说是对(曾经的)王宫,进而对君主制度的终结——路易十六之子路易·夏尔的死讯传来时,他正在创作这幅作品——百感交集。那是对一个美好的旧时代的惋惜。



资产阶级的胜利


法国革命并不是被欺压的穷苦大众对君主制度的自发反抗,而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即新兴势力为掌握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战斗。

当时法国总人口约2300万。其中第一等级教士(高阶教士统统是贵族出身)12万,第二等级贵族40万,这二者形成特权阶级,免缴直接税,霸占着地位和名誉。其余全部是第三等级。但是第三等级中大资产阶级(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就是出身于这一阶级)已经在金融和商业领域获得了巨额财富,具备了雄厚的实力,农村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富农阶层。

前任留下的赤字,再加上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援助,使路易十六苦于资金周转。他企图向特权阶级征税,却因为贵族们的顽强反对而受挫。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始反击,要求召开三级会议限制国王的权力,并强迫路易十六同意。然而接下来却出乎意料,贵族的主导权被资产阶级夺走了。

就这样,从贵族的反抗开始的小雪球,随着从山坡上滚下被大资产阶级吞掉,法律工作者和商人、自由行业者等小资产阶级也加入进来,最后连遭受饥荒的平民和农民都混在一起,演变成雪崩,葬送了君主制度。

近邻各国都为之震惊。

如果只是波旁家族绝嗣,那不过是改朝换代,无须在意,但如果是君主专制本身崩溃,那就另当别论了。明天就会轮到自己。

各国的君主都感到了危机,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处理这个严重的事态,想方设法要把革命军连根拔起。


让我们按照年代,来简略地看一下革命前后的动向。

1780年

安托瓦内特的母亲玛丽亚·特利莎女皇去世。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失去顶梁柱。

1785年

发生“项链事件”(以安托瓦内特的名义行骗的事件)。尽管事后证明与王后没有任何关系,反体制派却对此事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这注定了安托瓦内特要当替罪羊。

1786年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去世。(继特利莎之后)又少了一位一直压制欧洲的专制君主。

1787年

法国和俄国签订通商条约。

1788年

因为夏天遭遇了天降冰雹的异常寒潮,人民苦于饥馑。英国农学家杨格考察了法国的农村,指出农业的前现代性与农地的荒废。农民暴动频发似乎在为他的话背书。

西班牙波旁家族的卡洛斯四世即位。实权由王后玛丽亚·路易莎及其情夫戈多伊掌握。

英国的乔治三世精神病发作。除了遗传性的疾病之外,美国独立等国际局势动荡带来的压力也被认为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1789年

攻陷巴士底监狱。路易十六和大臣的对话——“巴士底狱的司令官被杀,他的首级被挂在枪头上在整个巴黎游街示众。”“这是叛乱吗?”“不,陛下,是革命!”(摘自茨威格《玛丽·安托瓦内特》)。


涌到巴士底狱的民众

在法国的刺激下,德国、瑞士、波兰、意大利等地发生叛乱,均遭到镇压。

1790年

安托瓦内特最后的依靠,哥哥约瑟夫二世去世。弟弟利奥波德二世即位。

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认为有必要加强王权,将批判农奴制的思想家拉季舍夫流放到西伯利亚。


安托瓦内特的亲兄弟利奥波德和约瑟夫


叶卡捷琳娜女皇

1791年

路易十六一家在瓦雷纳出逃失败。当时直接施以援手的是瑞典的费尔森(安托瓦内特的恋人),但是他替他们伪造的身份是“俄国贵族柯尔夫男爵一行”,可见受到了俄国的援助。

叶卡捷琳娜女皇就逮捕王室事件发表声明称:“这是对全欧洲君主的重大侮辱。”

罗马教皇庇护六世谴责法国的《人权宣言》。

利奥波德二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发表共同声明《皮尔尼茨宣言》,呼吁各国支持王室并进行武力干预。俄国和西班牙提供军费。俄国还要求英国保持善意中立。

西班牙秘密地对革命派进行收买。

1792年

利奥波德二世突然去世。因为时期敏感,有暗杀的嫌疑。其子弗兰茨二世即位。对他而言,安托瓦内特只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姑母。

一直支持法国王室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在化装舞会上被人从背后枪击身亡(后来成为威尔第的歌剧《化装舞会》的原型)。

巴黎的民众袭击王室蛰居的杜伊勒里宫。议会宣布废黜国王,成立共和国。

国王一家被囚禁在圣殿塔。

1793年

革命法庭判处路易十六死刑,1月行刑。走上断头台的国王似乎想对聚集的群众说些什么,但是他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了队列中士兵连续击打小鼓的声音里。

据说叶卡捷琳娜女皇在得知处决的消息后哭了。另一方面,她又趁着奥地利为法国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和普鲁士联起手来进行了“第二次瓜分波兰”(总而言之就是夺取小国的土地),显示了她老奸巨猾的一面。她限制来自法国的报道,撕毁通商条约。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西班牙、奥地利、荷兰、英国、普鲁士等国结成反法同盟。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宣布在对法战争中中立(对曾经支持过独立战争的路易十六而言,一切都是徒劳)。

安托瓦内特和孩子们分开,被送往巴黎古监狱。经审判,她被判处死刑,10月行刑。与处死国王时相比,各国没有太大反应。

1795年夏

10岁的路易·夏尔(路易十七)在圣殿塔死去。此后一直有人主张死的是替身,2000年通过DNA鉴定,证明确实是法国王子。


1793年,囚禁安托瓦内特的巴黎古监狱


路易·夏尔(路易十七)

1795年冬

路易·夏尔的姐姐玛丽·泰瑞丝通过人质交换,回到了母亲安托瓦内特的祖国奥地利。据说那时她才第一次被告知父母的死讯,当场昏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