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小故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

时间:2023-04-12 12:06:5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一文创作于:2023-04-12 12:06:58,全文字数:11580。

文 周莹莹 邬冬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多点爆发,如何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阻断事件传播蔓延至关重要。本文积极探索构建“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凝聚居民自治“大力量”,实现高效、精准助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

一、研究现状

网格源自电力网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Foster和Kesselman将网格定义为:利用网络将分散各地的电脑联合成一台“超级计算机”,透过多种智能设备和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的高速传递。中国网格化治理的发展实践先于理论,2004年网格化的管理理念被提出。2010年后网格化治理的概念逐步取代网格化管理的概念。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社区网格化治理概念研究,学界对于社区网格化治理还未形成统一概念;二是网格化管理模式利弊研究,学界对网格化管理普遍持认可态度;三是社区网格化治理比较研究,网格化管理呈现多样化特征;四是微网格助力疫情防控研究。

社区网格化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呈现“两多两少”特点:表面性研究多,内在机理性研究少;社区微网格研究和微网格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用研究较多,但对常态和应急状态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浙江宁波的实践,探讨微网格“双体系”居民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和实践路径,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二、“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

(一)常态居民服务体系构建

网格化管理,指的是“一张网络管到底”,实现“市—区(县、市)—街道(乡镇)—村社—网格”五级联动。通过构建“街道—村社—网格—微网格—户”五级居民服务体系,一张“网”包罗辖区万象,覆盖百姓民生;众多“格”实现责任下沉,消除管理盲区,以“微网格”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服务居民对美好生活越来越高的需要。

(二)应急状态居民服务体系构建

实施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的“微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形成“办事处—社区—楼道—户”四级联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战体系。将17个社区细分为638个“微网格”,联系51438户居民,精准拉起防控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街道第一时间构建应急居民服务体系,组建“1221”自治队伍,即“1名微网格长+2名应急队员+2名志愿者+1名公安民警”的“自治单兵”,做好一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三、运行机制

(一)人员招募机制

1.微网格长选任。微网格长是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神经末梢”,发挥着“预防补位”的重要作用。针对社工缺岗缺位,常态居民服务体系中的微网格长年长且不会用手机等问题,社区党组织及时推选年轻、有担当的党员志愿者担任“微网格长”,“微网格长”全部由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党员、群众代表担任,收集动态信息更全面、传达政策更快速、执行任务更到位。

2.属地志愿者招募。常态居民服务体系中,年轻人忙于繁重的工作,没时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以热心大妈、大爷居多。公共卫生事件突然爆发,造成社区“冻结”,大量年轻人居家,为应急居民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大量人才储备。根据防控需要,由“微网格长”通过党员志愿者群、物业工作群、大喇叭广播等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组建属地机关干部志愿者队伍、应急小分队、“荣誉社工”跑团志愿者队伍等,快速反应、快速解决,助力防控需要。

(二)培训跟学机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形势和志愿服务实际需求,建立培训跟学机制,为志愿者开展岗前培训和跟学实践,通过“培训+实操”的方式,让每一个志愿者都能尽快熟练掌握相关工作技巧。经过2天培训跟学,让志愿者全力以赴,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为群众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城墙”。

(三)常态体系—政府兜底—应急体系无缝衔接机制

1.常态体系:由“动”转“静”、由“有”到“无”。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爆发,社区犹如被“紧急制动”。社工无法全员到岗,居民集中隔离或居家观察,常态居民服务体系受到极大冲击,开始由“动”转“静”、由“有”到“无”,由正常运转到周转不灵,甚至无法周转,常态居民自治队伍由满员运作到缺岗缺位,无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

2.政府兜底:由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由政府“接盘”到政府“脱身”。政府兜底,是指公共卫生事件一旦爆发,政府立刻通过组建的党员干部“突击队”,及时下沉街道社区,接管社区,主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宁波动员组织全市21万名党员干部编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队伍体系,累计组建1066个临时党支部、3520支党员“突击队”。

3.应急体系:由“无”到“有”,由“静”转“动”。应急居民服务体系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爆发而产生,其目的是减轻政府压力,充分发挥封闭区人员作用。呈现由“无”到“有”,由“静”转“动”特点。在政府指导下,构建应急体系,组建应急自治队伍,招募封闭性区域内大量年轻、专业志愿者,开展防控工作,在解封后,应急自治队伍转为常态自治队伍,年轻志愿者回归工作,由常态志愿者进行居民自治,常态居民服务体系正常运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

(四)三区“接驳”防护运作机制

三区“接驳”,主要指的是防范区、管控区、封闭区三区内所需防控物资、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居民紧急就医等快速优秀对接问题。相关物资送抵防范区指定边界后,均由应急居民服务体系运转接驳。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办公电脑,都由每一区域的志愿者人工运回。再经过消毒、登记、分拣、运输等程序,分发到每位居民的手中。遵循“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最基本原则,对紧急就医人员开辟闭环就医通道。

四、实践路径

(一)助力一线防控,筑起人民生命“防护墙”

封闭性应急状态,社区实行“社区+楼道”的二级网格管理模式,社区大网格由社工包片负责管理,再以楼道单元为单位,划分二级“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都有一个微网格长+若干网格员。一个召令,志愿者立马集结,组建应急自治队伍,借助手机防控小程序,快速高效“扫楼”清底、动态巡查等,进行防控精准管理,同时精准服务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需要。依托应急居民服务体系,集聚应急自治队伍,形成巨大力量,助力一线防控工作,筑起人民生命“防护墙”。

(二)投身物资配送,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

打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是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供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应急居民服务体系,其工作宗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解人民之所需。依托应急自治队伍,实行点对点的发放方式,确保物资发到居民家中。“金桥应急小分队”的志愿者队伍由小区居民自发组建,24名成员,清一色都是男性,其中不乏党员和退役军人。10天时间,他们已经发放了五次物资,累计13000余份。

(三)甘当“荣誉社工”,成为基层防控“新力量”

“白加黑”连轴转是社区工作者常态。创设社区“荣誉社工”志愿队伍。由社区居民主动报名,经培训,顶班专职社工,奔忙在防控第一线,成为基层防控的“新力量”。其主要任务是

提醒您: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在线阅读地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