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隐权力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杂文随笔 > 隐权力

第57节:与“偏房”共天下(3)

书籍名:《隐权力》    作者:吴钩
推荐阅读:隐权力txt下载 隐权力笔趣阁 隐权力顶点 隐权力快眼 隐权力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隐权力》第57节:与“偏房”共天下(3),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刘秀改组尚书台与刘彻创建内朝,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在“正室”之外另立“偏房”,借操纵“偏房”而实现朝纲独断。后人评价“两汉政出于二”,换成我们的话来说,汉代的权力结构是复式的,一个正式的权力系统加上一个非正式的副权力系统。“政出于二”是两汉权力结构的最大弊病。同刘彻创建内朝一样,刘秀设立尚书台这个副权力系统,本意是要摆脱正式权力系统对皇权的约束与威胁,然而,历史的闹剧总是再三重演,“偏房”一旦羽翼丰满,就不是人主所能操控的了。

刘秀死后,他留下来的尚书台机构并未能阻止权臣对刘汉政权的篡夺,恰恰相反,到了东汉后期,外戚、豪族等权臣以“录尚书事”之衔入主尚书台,垄断了朝政。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回汉献帝,欲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献帝赐予其“录尚书事”之权。而君主要夺回权柄,手法还是模仿乃祖——另行扶植一个副权力系统,只不过扶植的对象换成了宦官。宦官得势之后,又复擅权乱政。东汉后期的政局,基本上就是外戚、宦官轮流专政。所以郭嵩焘说,“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

郭氏提到的“名士”,还需要作简略说明。这是指门阀世族,在东汉后期,门阀世族具有无比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他们世居高位,把据着权力系统的要害,包括尚书台——此时的尚书台,已不好说是副权力系统,而是演变成正式的权力系统了——而且,他们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隐权力资源非常深厚。东汉皇帝之所以倚重宦官,目的也是想打击这些树大招风的门阀世族。

宋代无“偏房”得势

东汉皇室与权臣的明争暗斗,以后者取得最后胜利而告终:东汉天下被门阀世族瓜分、颠覆,中国从此进入近四百年之久的战乱周期,直至李渊建立大唐政权,才迎来一个较长时段的承平之世。

大唐帝国的“正室”是以“三省”为首的官僚系统:中书省主颁发政令;门下省则主复核,如不同意政令,有权“封驳”;尚书省则执行命令。中书、门下、尚书在汉代时都属于内朝秘书性质的“偏房”,现在都扶为“正室”了。那么哪些权力集团构成了唐朝的“偏房”呢?

郭嵩焘说,“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在男权社会,后妃当然是政治上的“偏房”,后妃临朝,这是“牝鸡司晨”,于名分不合。李唐政治在安史之乱前,曾不止一次出现后妃预政,武则天还干脆做了女皇帝,不过这只是皇权旁落的表现,正式的官僚系统大体上还是如常运转(当然,后妃难免有更器重“偏房”系统的倾向)。至于“与藩镇共天下”,则发生在安史之乱后,但藩镇本身并不是“偏房”,而是唐代正式权力系统的一部分,只是后来尾大不掉而已。

但是,我们不能说唐代没有出现“正室—偏房”的畸形权力结构。唐代的君主为限制正式官僚系统之权,也另立了“偏房”参预朝政——这个“偏房”就是宦官集团。宦官在李世民时代只是“门阁守御,廷内扫除,廪食而已”,但安史之乱后,君主因猜疑武将而宠信宦官,宦官不仅掌握内廷机要,而且侵入外朝系统,担任政府要职。皇帝的本意是要扶植一个副权力系统来牵制正式权力系统,防止权柄下移,但是这个副权力系统就如一道不可逆转的程序,一经启动即无法制止。晚唐的宦官,权势越来越大,不仅架空正式权力系统,连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在其手中。因此,郭嵩焘的名句还需要补正:“唐与宦官共天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第二十个妻子 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相互托付的一生 英雄无名阎宝航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 祈念守护人 沉默的巡游 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财务自由之路:3年内让你的个人资产翻一番! 财务自由之路:欧洲巴菲特为你量身定制的投资组合体系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