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董卓的个性行事及对后世的政治影响

书籍名:《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作者:李浩白
推荐阅读: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txt下载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笔趣阁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顶点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快眼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董卓的个性行事及对后世的政治影响,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清代名臣曾国藩曾在给自己兄弟的家书中这样评价董卓:“其智力横绝一世。”在这样一位理学大师的心目中,他至少认为董卓是一个才能超群的强者。

确实,董卓身为一代枭雄,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行事风格,在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异彩,令后人寻味不已。

《后汉书·董卓列传》里描写他的个性为“粗猛有谋”。这实在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评语—既然是“粗猛”了,又怎会谈得上“有谋”呢?难道在他那张“黑脸张飞”似的面孔下,竟还隐藏着满腔诸葛亮一般聪慧缜密的心思?

而《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就对董卓的性格描绘得更为中和一些:“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由此可见,“粗猛”“好侠”这两个词语构成了董卓的个性底色。显然,他这种个性的形成与他的家庭背景大有关系:他的父亲是一个县尉,专管捕盗治安之事,多与三教九流交游。而他从小随父亲耳濡目染,自然也和那位著名的“亭长”刘邦一样养成了豪侠之气。而且这种豪侠之气,还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上:

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董卓以心换心,以侠举而获大利,自然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这种“千金散尽还复来”之个性行事风格的坚持和固化。这一切,在他以后的人生历程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参军入仕,很快就做到了军司马一职。他随西凉名将张奂出征立下了战功,朝廷奖赏了他九千匹布绢。他却十分大方,“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而且,还引用了一段兵书典籍《黄石公·三略》里的名言为自己大做宣传:“得而勿有,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后汉书》诠释道:“为功者虽己,共有者乃士。”可见,董卓并非不通文墨之士,还能借鉴兵书将策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他的“将星”之路必定会走得十分顺畅。

也许,那个时候的董卓,心中最高的志向也不过是像樊哙、灌婴一样以勇作战、以功扬名,成就一番登坛封侯的事业。

在动荡不休、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董卓的一身武艺和将略,得到了最佳的“用武之地”。短短十余年间,他以羽林郎为起点,由军司马、郎中、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东中郎将一路做到东汉的前将军。后世的关羽,那个所谓的“武圣”,在蜀汉的最高职务也就是“前将军”。这些成就和殊荣,都是董卓依仗着自己实打实的军功一步一步奋斗而来的。

面对董卓在西凉一域渐渐坐大成势,朝廷越来越不放心了。《后汉书》里写:“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于是,汉灵帝开始“出招”了:以明迁暗降之法,征召董卓入京担任少府卿。少府卿可是一个专管钱粮财货的“肥差”。素来以吝啬闻名的汉灵帝能够拿出这样一个“肥得流油”的职位来“钓”走董卓,也真算是下了一番血本。

然而,此刻的董卓却已是“胸中有谋”了。他深知“鱼不可脱于渊”,在乱世之中,唯有兵权才是有效的立身之本。他万一傻傻地去了京城,那可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少府卿这个职位的“油水”再多,自己手头无兵无势,分分钟便会遭人毒手!

于是,面对这巨大的诱惑,董卓硬是一口拒绝了,还上书宣称自己是被治下的胡兵、义从们强行拦住了车驾而无法赴京。

但汉灵帝已经将他视为尾大不掉的割据之患,在临终前再下玺书,调董卓为并州牧,并将所有兵权转付与忠臣皇甫嵩。这一次董卓仍然是大耍无赖,带着自己的大队兵马开到河内郡境内便停驻下来,静观朝中的时局之变。同时,他的胞弟董旻也以奉车都尉之职潜伏在京师之中,和他随时互通声气。

果然,他的机会来了:

及(灵)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董)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摘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董卓这时如狐捕兔,抓住了这个机会,火速入京,与董旻遥相呼应,趁乱夺得权柄,以武力为后盾而成为当朝第一权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董卓初时进京平乱,所带的兵马只有三千人。他这三千兵马,原本就是拿来“清君侧、诛阉宦”的。如果他当时有谋逆篡位之心,根本就不会只带领三千兵马,而应该换成三万兵马!

到了京城之后,董卓施展种种手段,造声势、除丁原、控禁军,来了个“反客为主”,以一介边将之身而骤登首辅之位,确实是占尽先机、高人一筹。

他的突然崛起,完全出乎名门世家出身的袁隗、袁绍、袁术、杨彪、王允等中枢之臣的意料。对这样一个“异类”的发迹,他们岂肯甘居其下?于是,这些名士豪杰兵分两路,各出其招予以应对:袁绍、袁术等遁往关东,到处游说,组织十八路联军前来公开讨伐董卓;袁隗、杨彪、王允等则在京都沉潜下来,韬光养晦,隐忍伺机,施展阴谋诡计暗中狙击董卓。

董卓也毫不示弱,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调动自己麾下的西凉劲旅,全力阻击关东联军;另一方面,在后方以严刑重典立威,借此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敌。他虽然“粗猛”成性,但此时此刻确实还是“有谋”的。

不过,董卓的对敌手法,依然偏重于生硬粗暴,缺乏必要的柔韧和灵活。

(董)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摘自《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可惜,他实在低估了名士大夫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他越是这样简单粗暴地威胁他们,其效果就越是适得其反。

《后汉书·盖勋列传》里记载:

时河南尹朱儁为(董)卓陈军事,卓折儁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盖)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卓乃谢儁。

以董卓粗猛刚毅之性,遇上盖勋这样理直气壮的名士大夫,他也只能折节而应之。

其实,在董卓之前,另有枭雄王莽是通过博学好文、沽名钓誉、广揽士心而夺权成功的。他本是董卓的一面龟鉴。但董卓显然没有从他身上汲取经验,仍以“粗猛”之风一意孤行。所以,他到死也只拉拢到了蔡邕等少数名士大夫的理解和有限的支持。从这一点来说,董卓的失败可谓早已注定。

当后来董卓退守长安,大筑“万年坞”,积谷为三十年之储而自保时,他已是锐气潜消而意趋保守,不再有开山辟地之魄力和吞吐四海的气象了。

对枭雄而言,失志则必亡。果然,没多久,董卓中了王允的“内应连环计”,一时粗疏之下,被义子吕布刺杀于道旁。他的功业,也随之烟消云散。

董卓死了。但他以一介边将而雄踞高位、夺权成功的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胜利还是反面的教训,都被后世纷纭而起的各路枭雄们借鉴。

他“挟天子以揽大权”的手法,完全被曹操、司马昭照搬照抄了过去。

他“以武力为立身制胜之本”的理念,也在曹操、司马懿父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以废帝立新而示威四方,更是被司马师学得有模有样。

同时,他乏计谋以防身、无学识以广交的缺点,也被曹操、司马懿等人所扬弃。故而,曹操才会喜文乐赋、笔耕不辍,并严格要求其子曹丕、曹植等人以文武双全为根基。他这么做,是不想再步董卓之覆辙,极力让沛郡曹氏融入名门世族集团的“文化圈”,以共同的文化纽带形成固定的利益纽带。而司马懿父子更是以鸿儒而自居,牢牢执掌礼法大旗,拼命追求成为天下名门世家的领头人,为自己一族独揽朝纲而夯实政治基础。

可以这么说,死去的董卓成了一面永恒的镜子。三国时期几乎所有的枭雄,都从他身上汲取到了或多或少的一些东西。

当然,对这一点,几乎所有的枭雄又都是秘而不宣、只做不说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