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机构与刊物: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导引

书籍名:《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第二节 机构与刊物: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导引,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49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文代会”,这次大会既是文艺界大会师,同时也树立了解放区文艺在全国文艺界的领导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时期文艺与民众结合的新样式——通俗文艺受到极大重视。同时所有的文艺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体系,民间文艺研究领域成立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民研会,组织全国各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民研会成立后不久,1955年创办了《民间文学》杂志。《民间文学》既刊发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发表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文章。在民研会与《民间文学》的导引下,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文艺进入了新的文化实践轨道。



一 民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文艺重构的组织与导引


民研会成立之时所通过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与《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都专门阐明了对于民间文艺资料的搜集。民研会的宗旨是“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增进对人民的文学艺术遗产的尊重和了解,吸取和发扬它的优秀部分,批判和抛弃它的落后部分,使其有助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36]。

从成立至今,民研会一直致力于组织全国民间文艺的研究活动,开展有益于中国各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它的成立与“人民政府”“人民政权”息息相关,也意味着中国文学局面的变革。尽管从20世纪10年代民间文学研究就开始兴起,但民研会的成立,则正式确定了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最初在民研会成立之时,吕骥也向周扬申请成立音乐研究会,但其还是被纳入民研会。[37]这是对解放区“民间文艺”理念的承继,强调文艺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重视创作民众喜欢与欣赏的文艺,比如当时的新秧歌、说书等文艺活动。这种文化氛围20世纪30年代在陕甘宁边区就已形成,“无论文艺评论家还是文学史家,都不应该忽视这段历史,也不能离开民间文艺而谈革命文艺的发展和产生”[38]。只是1949年以后,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专门化以及学科分类的发展,“艺术”部分渐趋从中剥离,由各个专门研究会(协会)负责。

民研会成立之前,民间文艺的相关研究已经集中刊出[39],所发文章主要阐释民间文学具有的特殊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40]它们为民研会《章程》的草拟以及《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提供了一定的学术支持。民研会成立后,首先主办了《民间文艺集刊》。该刊1950—1951年不定期出了三册。它是新中国第一个民间文艺丛刊,所刊文章兼顾民间文学理论与民间文学作品。第一册民间文学作品以土地革命时期的民歌、传说、故事为主,理论部分则是围绕民研会成立以及新中国民间文艺的特性展开。其中《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41]等对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进行重新定位,重点剖析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第二册1951年5月15日出版,当时中国正处于“抗美援朝运动”。从目录可知这期作品以“朝鲜民间文艺特辑”为主;理论文章则突出了民间文艺的政治意识与国家意识。第三册以西藏的和平解放为主题,刊出了“藏族民间文艺特辑”和《继承民族文学艺术优良传统》。这是在学术期刊中第一次较为集中地出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以及理论研究。三册《民间文艺集刊》从目录到封面、封底、插页都可以看到民研会以及当时民间文艺兼顾文学、艺术的大视野。《民间文艺集刊》所载民间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理论文章则突出民间文艺新特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文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这在当时已有相关评论,据孙剑冰回忆,“集刊反映很不错。第二期出版以后,赵树理同志对研究会的人说:‘那十三首歌谣,篇篇都值得背。’艾青对我说:‘游国恩的文章(笔者按:《论〈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性及其他》,载第一册)写得蛮好!’”[42]游国恩等相关文章注重对于民间文学特殊文学性的论述,强调其在文学上的特殊价值。《民间文艺集刊》所刊发文章注重对民间文艺作品思想内涵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剖析,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文学研究方向的导引。

民研会1955年主办《民间文学》,从创刊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停刊,共出108期,它与民间文学的“文艺学”转型、多民族民间文学格局的建构等有着直接关系。



二 《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展图景


1955年4月民研会主编的《民间文学》创刊。该刊物不仅刊登民间文学作品,同时发表民间文学的理论文章,在当时属于民间文学主要学术阵地,其导向并呈现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格局与学术动态。它在当时文学界、艺术界以及国外的民间文学界,都有极大的影响。日本的君岛久子、加藤千代等认为《民间文学》刊物是世界上少有的民间文学专门刊物,有重要的学术价值。[43]

《民间文学》的发刊词提到:

过去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许多口头创作,是我们今天了解以往的社会历史,特别是人民自己的历史的最真实、最丰饶的文件……在这种作品中,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性的重大事件,记录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斗争,记录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残酷和生活上的荒淫无耻……作为古代社会的信史,人民自己创作和保留的无数文学作品,正是最珍贵的文献……我们今天要比较确切地知道我国远古时代的制度、文化和人民生活,就不能不重视那些被保存在古代记录上或残留在现在口头上的神话、传说和谣谚等。[44]

《发刊词》以学术团体和官方的语气全面而充分地论述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意义,即它的思想性和社会历史价值,而其“学术”研究也就是民俗学的研究虽有所提及,但已经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或许只是为了兼顾国统区不同的学术见解而已。

1955年4月《民间文学》创刊,其主办单位民研会积极参与少数民族调查。如前文所述及的1956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民研会联合调查采风组的调研成果——白族、纳西族民歌、民间故事等作品即时地刊发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从创刊几乎每期都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具体的数量与比例参见表1。创刊号就刊载出《一幅僮锦》(广西壮族民间故事)[45],后又改编为剧本,获得了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获1965年卡罗兹·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影响颇大。其他诸如阿凡提故事、巴拉根仓故事、苗族古歌、梅葛、娥并与桑洛等都是这一时期搜集,并在《民间文学》发表,当时所发表文章涵盖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瑶族、壮族、羌族、白族、纳西族、傣族、赫哲族等诸民族。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搜集了大量阶级意识显著、反映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谣、民间故事、传说等。另外,搜集者也关注民间故事、传说、民歌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重视民歌与演唱者生活及生存情境的关系等。

表1 1955—1966年《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与研究比例

总之,从1955—1966年《民间文学》刊发的文章以及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文学不再沿袭20世纪20—40年代的学术道路,逐步从民俗学、人类学领域剥离,转向文艺学的学术体系,同时在少数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的情境中,逐步构建了多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格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