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建立“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

书籍名:《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第三节 建立“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97年,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多卷本《中华文学通史》出版。其中第五卷《近现代文学编》由王飚主纂。在这部《近现代文学编》和一系列自撰论文中,王飚综合学界已有成果和自己独立思考所得,尝试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突围,为近代文学研究建立一个更符合历史实际、更具解释力的范式。他以为:“中国不像欧美那样存在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资产阶级文学生长、成熟的完整过程,近代中国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但不足以构成一个时代。所谓近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的文学。因此,应该以探索中国文学独特的近代化历程为中心,来构建研究体系。”[2]根据这一思路,王飚为近代文学构筑了一个可以命名为“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研究范式”的研究范式。

“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研究范式”要点有三:第一,该范式的核心概念是“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学体系各构成要素,包括作家队伍、文学观念、创作内涵、形式体制、文学语言、传播方式和发展途径等,次第发生了现代性转换。这一转换到“五四”文学革命后逐渐完成。揭示中国文学体系各构成要素转换的成因、轨迹、特点和经验教训,是近代文学学科的特殊价值所在。第二,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由衰变和新变两股潮流组成。在传统和现代两种力量作用下,沿袭传统的作家和文学流派虽然也进行自我调整以求延存,但终究无法扭转颓势,是为衰变;努力挣脱传统的作家和文学流派积极面向西方,追求改革,势力由小而大,是为新变。这两股潮流尽管互相渗透,但发展方向截然不同。19世纪中后期,沿袭传统的作家和文学流派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至“五四”新文学革命后,努力挣脱传统的作家和文学流派逐步走向文坛中心。第三,近代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只能是文学本身的演进节奏,而非政治、历史等。由于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开始于近代、完成于现代,因而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应该归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史单元。从文学自身的演进节奏看,近代文学应始于鸦片战争前二十年,终于文学革命发难的1917年。

最近四十年来,近代文学研究领域最大的收获是涌现出一批以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为主题的著作。代表性著作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袁进的《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1992)、关爱和的《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1998)、刘纳的《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1998)、连燕堂的《从古文到白话》(2000)、马卫中的《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2000)、杨联芬的《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2003)、么书仪的《晚清戏曲的变革》(2006)、郭延礼的《中国文学的变革:由古典走向现代》(2007)、耿传明的《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2010)、宋莉华的《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2010)、左鹏军的《晚清民国杂剧传奇文献与史实研究》(2011)、张天星的《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011)、张俊才和王勇的《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2012)、彭玉平的《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2015)、段怀清的《王韬与近现代文学转型》(2015)、王风的《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2015)、郭延礼和郭蓁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1900—1919)》(2016)、胡全章的《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2017)、郭浩帆的《近代报刊视野下中国小说转型研究》(2018),等等。就其同者而观之,这些著作皆可归于“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研究范式”之下,皆可视为对这一研究范式有效性的检验、丰富和完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