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希腊文化史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希腊文化史

多利斯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3)

书籍名:《希腊文化史》    作者:刘增泉
推荐阅读:希腊文化史txt下载 希腊文化史笔趣阁 希腊文化史顶点 希腊文化史快眼 希腊文化史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希腊文化史》多利斯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3),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入侵的早期,阿提卡没有受到影响。贝奥提亚人以极慢的速度南移,而多利斯人的目标伸向了伯罗奔尼撒及一些海外地区。因此阿提卡成了一个避难所,来到这里的包括皮洛斯的尼莱德人和从亚该亚来的爱奥尼亚人。据文学传说记载,曾经是皮洛斯王的尼莱德人米郎修斯(Melanthus)一次代表雅典人与贝奥提亚的武士决斗,米郎修斯后来成了雅典王,在雅典王的记载以及尼莱德人关于米郎修斯的年谱记载中,他大约活跃于特洛伊战争后四代,这样我们推算他在世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80年左右。而后当多利斯人占领马加里(Megarid)并向雅典人发起进攻时,保卫阿提卡的是米郎修斯的儿子科德鲁斯(Codrus),他活跃的年代非常接近于公元前1050年。科德鲁斯的小儿子尼勒斯(Neleus)是所谓的爱奥尼亚人的迁移的领导者。按照这种顺序推断,迁移开始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20年。这一时间与另外两个传说吻合:爱奥尼亚人(Ionia)的迁移比爱奥利亚人(Aeolian)晚四代(一代大约三十年),爱奥利亚人迁移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30年。另一个传说描述,被科德鲁斯打败的多利斯远征军的一部分在泰姆那斯的孙子阿尔萨姆那斯(Alsamenes)的率领下逃往克里特,阿尔萨姆那斯活跃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50年。

雅典抵抗多次入侵的能力以及发动的大规模爱奥尼亚人的迁移表现出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城邦。修西底德选择爱奥尼亚人的迁移作为多利斯人入侵后希腊大陆无政府时期结束的标志:“希腊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历经磨难才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稳定下来。它随后就开始向外发展,爱奥尼亚人和许多岛屿民族来到雅典。以伯罗奔尼撒为主加上一些希腊其他地方的民族扩展到意大利和西西里的部分地区。”修西底德还分析了雅典强大的原因:那里没有过内部的战争,它把公民权给予那些有本领的难民,它积累起相当多的人口。

在这一点上,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透过对克拉梅科斯(Kerameikós)的坟墓的挖掘找到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陶器,年代大约分别属于公元前1125—前1075、前1075—前950、前950—前710年这几个时期。与陶器同时发现的一些物品说明在这时有这样的风俗习惯来到阿提卡。在次迈锡尼地层中发现了三个火葬墓地和一些长形别针。在萨拉米斯曾出土过两个火葬墓地和一种新型饰针,但这些物品的年代比次迈锡尼地层中的物品年代要早。在原始几何学时期早期(ProtoGeometric),火葬在克拉梅科斯非常普遍。这种丧葬形式从那时起一直盛行到公元前800年,到那时土葬又重新盛行起来。也同样是在原始几何学时期的早期,铁剑和匕首也被埋在地下,而在以前的时期雅典的墓葬中是没有武器作为陪葬的。所挖掘出的这种原始几何学时期的新型陶器在雅典出现的时间比希腊大陆其他地方都要早(1075 BC)。这种陶器制作的巅峰时期是在公元前1000年。它的标志是装饰、形状以及良好比例感的完美融合。在同一时期(大约1000 BC),墓穴的空间扩大了几乎一倍,里面放置了大量的陶器。那时铁已经被广泛地用来制作武器,铁剑的使用较为普遍。

这种丧葬习俗、服饰、陶器风格的变化很可能是由于有新的民族来到了雅典,而这种变化发生的逐渐性暗示我们这些新的民族是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依次来到这里的。由于没有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痕迹,新来到雅典的很明显是希腊大陆的民族,他们无疑是一些来自皮洛斯或亚该亚等地的难民。克拉梅科斯是这些民族的墓地。因为雅典人一直把死者埋葬在乡间的坟墓中,而且他们一直把这种传统保持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另一方面,逃难来的民族被迫放弃了他们原来一直使用着的墓地,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他们用火来处理死者的遗体,就像亚该亚人在特洛伊以及后来雅典人在叙拉古所做的那样,在贝奥提亚、埃雷特里亚(Eretria)、克里特、塞拉和罗德岛的最早几例火葬可能也发生在迁移民族之中。公元前1050—前1000年是涌入的逃难民族数量最多的时期,那时克拉梅科斯墓地的面积扩大了,同时也出现了那种做工精美的原始几何学时期的陶器。毫无疑问,这些移民对于这种风格的雅典陶器的高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公元前530—前490年科林斯的移民所做的那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西域余闻 西洋上古史 0~3岁宝宝潜能开发 猫武士二部曲:新的预言1午夜追踪 新的预言5:黄昏战争 新的预言4:星光指路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真菌改变人类文明史 这就是茅台:千亿企业成长逻辑 增税VS减支:财政困境下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