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希腊文化史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希腊文化史

动荡年代(4)

书籍名:《希腊文化史》    作者:刘增泉
推荐阅读:希腊文化史txt下载 希腊文化史笔趣阁 希腊文化史顶点 希腊文化史快眼 希腊文化史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希腊文化史》动荡年代(4),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我们进入黑暗时期的迷雾中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入侵民族的身份和来历。特萨罗伊和贝奥提的名字是入侵前就已有的。前者来自赛斯普罗提亚(Thesprotia),后者来自色萨利的西南部。入侵伯罗奔尼撒的多利斯人可能是从他们入侵的受害者命名的。到那时以前,多利斯人还被称为梅克多内(Makednoi),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曾停留在潘多斯北部而得来的。他们后来被称多利斯人,这大概是由于第一批入侵者是从多利斯出发的,多利斯是迈锡尼世界边缘上的一个很小的地区。西部的入侵者没有一个共同的名单。他们的领导者不是赫拉克里德人,而是青铜器时期埃托利亚的埃托利亚人,这些入侵民族后来都以他们定居的地点命名。这次以及后来的入侵很明显都是希腊西北部的地区开始的,这一地区包括多利斯、色萨利奥提斯、马其顿西部和赛斯普罗提亚之间的高原地区。然而,他们的领导者已经非常熟悉海洋。这一点从他们已经定居在克里特、罗德岛、尼西罗斯(Nisyros)和其他岛屿,以及荷马史诗亚该亚一章中贝奥提人的船只比亚该亚人的船只大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航海能力可能是在安布雷西亚湾(Ambracia)或赛斯普罗提亚的西岸锻炼出来的,这也使得他们可以对伯罗奔尼撒实施一次海上进攻。

在荷马的诗歌中,对于地峡南部的半岛没有一个总体的称呼。伯罗奔尼撒这个名字意即“伯罗普斯的岛屿”,可能是入侵民族所起的名字。如果入侵者从海上来到这里,他们有可能把这个半岛误以为是一个岛屿,入侵者的领导者赫拉克里德人曾宣称:他们回到这里夺取了伯罗普斯的领地,而他们曾从这块土地被佩罗匹达人(Pelopidae)驱逐出去。海伦尼斯(Hellénes)这个名字适用于所有与祖先有别的入侵民族。在亚该亚这一章中,只有三个部落的名字以“enes”结尾:多多纳附近的埃尼恩斯(Enienes)、西部岛屿及相邻大陆上的克帕莱尼斯(Kephallenes)、欧埃达山附近的海伦尼斯(Hellénes)。这三个部落位于希腊中西部或希腊中西部附近,在入侵的时期开始以前,名字中具有这种语尾的部落分布较广。因此,类似于卡德密的贝奥提人、欧埃达附近的海伦尼斯人可能在大量的入侵者开始行动以前就已从希腊西北部迁移出来,而后来海伦尼斯这个名字扩大到适用于所有的后来者,无论他们是进攻地峡以北或以南的希腊地区。最后,“海伦尼斯”成了所有希腊民族的称呼。“海拉斯”(Hellus)这个词有着相同的历史。据亚里士多德讲,“海拉斯”即在埃皮鲁斯地区多多纳周围的地区,曾是海伦尼斯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在《伊利亚特》中,海拉斯是指阿喀琉斯率领的海伦尼斯人的家乡:在《奥德赛》中海拉斯是指地峡以北的希腊地区,最后,它成了整个希腊半岛的代名词。

一旦迈锡尼力量的各个中心被摧毁以后,入侵者定居在最好的农业地区。特萨罗伊人把他们的势力范围从色萨利奥提斯扩展到了色萨利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在那里取代了包括四个大王国在内的九个亚该亚国家的统治,那四个王国分别以拉里萨(Larissa)、克拉侬(Crannon)、法萨鲁斯(Phasralus)和费哈伊(Pherae)为中心(只有费哈伊在荷马史诗的亚该亚章节中是一个小镇)。此后,在色萨利最高的统治权落在拉里萨的阿鲁德(Aleuadae)手中,他自称是入侵的最初领导者赫拉克里德的后人。当贝奥提人从色萨利奥提斯向南入侵贝奥提亚时,也许把洛克里人(Locrrian)分割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人后来定居的地区分别被称为欧帕提安洛克里(Opuntian Locris)和奥佐利亚洛克里(Ozolian Locris)。在贝奥提亚北部,入侵者首先占领了喀罗尼亚(Chaeronea)和科罗尼亚(Coronea)。科罗尼亚后来成为了所有贝奥提亚人共同庆祝的“帕姆布提亚节”(Pamboiotia)的中心,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多尼亚(Etonia)的雅典娜。占领和定居于贝奥提亚的过程相当缓慢,普拉蒂亚(Plataea)很晚才有人定居,而米尼亚?奥奇美尼斯(Minyan Orchomenus)直到古典时期还保留着独立的传统。在贝奥提亚,正如在色萨利一样,闯入的民族是由非常强大的民族率领,例如喀罗尼亚的欧菲尔提亚德(Opheltiadae)和底比斯的阿基德(Aegeusae)。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西域余闻 西洋上古史 0~3岁宝宝潜能开发 猫武士二部曲:新的预言1午夜追踪 新的预言5:黄昏战争 新的预言4:星光指路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真菌改变人类文明史 这就是茅台:千亿企业成长逻辑 增税VS减支:财政困境下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