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第92页

书籍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作者:司马光
推荐阅读: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txt下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笔趣阁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顶点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快眼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第92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游雅经常说:“前朝史书称赞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心胸狭隘的人不相信这些记载。我和高先生相处四十年,从没见过他把喜怒哀乐显现在脸上,我才知道古人的记载不是假的了。高先生内心文采飞扬而外表温和柔顺,他说话迟钝不善言辞。以前崔司徒曾经对我说:‘高先生博学多才,是一代俊杰,他所缺乏的,只是刚强的风骨罢了。’我也这样认为。等到崔司徒获罪,源于一些细微的小事,皇上亲自审问时,崔司徒吓得声音嘶哑大腿发抖,快要说不出话来。宗钦以下的官员,伏在地上冒出冷汗,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先生一人详细地叙述事件经过,阐述是非曲直,言辞清晰而有条理,声音高亢而宏亮。主上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为他担惊受怕的,这难道不是刚强的风骨吗!宗爱正在当权,威慑四方。他曾经召集文武百官到都坐议事,王公以下官员都小步快走到庭院遥望叩拜,只有高先生走上台阶拱手鞠躬行礼。从这件事上看,汲长孺可以躺在床上会见卫青,有什么不可以行对等礼节的呢!这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风骨吗!人本来就不容易完全了解,我已经看错了他的内在品德,而崔司徒又看漏了他的外在气质,这就是管仲对鲍叔的死感到万分悲痛的原因。”
    乙丑,魏东平成王陆俟卒。
    夏四月甲申,立皇子子绥为安陆王。
    帝不欲权在臣下,六月戊寅,分吏部尚书置二人,以都官尚书谢庄、度支尚书吴郡顾觊之为之,又省五兵尚书。
    初,晋世,散骑常侍选望[选望:指被举荐者的门第。]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上欲重其选,乃用当时名士临海太守孔觊、司徒长史王彧为之。侍中蔡兴宗谓人曰:“选曹[选曹:主管选官的部门。]要重,常侍闲淡,改之以名而不以实,虽主意欲为轻重,人心岂可变邪!”既而常侍之选复卑,选部[选部:指吏部。]之贵不异。觊,琳之之孙。彧,谧之兄孙。兴宗,廓之子也。
    乙丑日,北魏东平成王陆俟去世。
    夏季四月甲申日,孝武帝刘骏立皇子刘子绥为安陆王。
    孝武帝不希望把大权下放给群臣,六月戊寅日,他分设两名吏部尚书,任命都官尚书谢庄、度支尚书吴郡人顾觊之分别担任,又裁撤五兵尚书一职。
    当初,晋朝时期,散骑常侍人选的门第要求很高,和侍中没有差别。后来这一官职的工作变得清闲,选用的人门第逐渐降低。皇上想要提高这一官职人选的门第,就任用当时的名士临海太守孔觊、司徒长史王彧担任这一职务。侍中蔡兴宗对人说:“选曹的地位很重要,常侍的工作很清闲,如果只是改变名称而不授予实权,即使主上想要提高其地位,人心又怎么能够转变呢!”不久散骑常侍的地位再次降低,吏部的尊贵却没有改变。孔觊,孔琳之的孙子。王彧,王谧哥哥的孙子。蔡兴宗,蔡廓的儿子。
    裴子野论曰:官人[官人:选人为官。]之难,先王言之,尚[尚:久远,由来已久。]矣。周礼,始于学校,论之州里,告诸六事[六事:指《周礼》中的六官。],而后贡于王庭。其在汉家,州郡积其功能[功能:有才能的人。],五府[五府:指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举为掾属,三公[三公:西汉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参其得失,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阅者众,故能官得其才,鲜有败事。魏、晋易是,所失弘多。夫厚貌深衷,险如溪壑,择言观行,犹惧弗周。况今万品千群,俄折乎一面,庶僚百位,专断于一司。于是嚣风[嚣风:吵闹着求取官职的风气。]遂行,不可抑止。干进[干进:求取官职。]务得[务得:追求财利。],兼加谄渎[谄渎:对上谄媚,对下轻慢。],无复廉耻之风,谨厚之操,官邪国败,不可纪纲[纪纲:管束。],假使龙作纳言[纳言:官名,负责宣布帝王诏命。],舜居南面,而治致平章[平章:辨别彰明百官的善恶。],不可必也,况后之官人者哉!孝武虽分曹为两,不能反之于周、汉,朝三暮四,其庸愈乎!
    裴子野评论说:选人为官的困难,古代圣王说过这个问题,这是由来已久的了。周朝的礼仪,从学校开始培养人才,让他家乡的人加以评论,再向六官报告,然后举荐给朝廷。在汉朝时,各州郡储备有才能的人,五府长官任命他们为属吏,三公负责考察他们的得失,再由尚书台向天子奏报。选拔一个人,经历很多人的考核,所以选用的人才能够称职,很少有失败的事情。魏朝、晋朝改变了这种做法,失误的事情特别多。有人相貌忠厚而城府很深,内心险恶如同溪谷沟壑,听其言而观其行,还是担心不能全面了解。况且是现在要考察成千上万的官员,只凭偶尔见过一面,上百名的属吏的任用,由一个部门独断专行。从此吵闹着求取官职的风气就盛行起来,不能加以制止。求取官职而追求财力,再加上对上谄媚而对下轻慢,再也没有廉洁知耻的风气,谨慎宽厚的操守,官吏邪恶朝政败坏,不能加以约束,即使让龙担任纳言,让舜治理国家,想要使百官的善恶得以辨别彰明,也不一定能做到,何况是后世选人为官的人呢!孝武帝虽然把选官职权一分为二,但是不能恢复周朝、汉朝的善政,朝三暮四地更改名称,这不是更加平庸了吗!
    丙申,魏主畋于松山。庚午,如河西。
    南彭城民高阇、沙门昙标以妖妄相扇,与殿中将军苗允等谋作乱,立阇为帝。事觉,甲辰,皆伏诛,死者数十人。于是下诏沙汰诸沙门,设诸科禁,严其诛坐[诛坐:惩处罪行。],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尼多出入宫掖,此制竟不能行。
    中书令王僧达,幼聪警能文,而跌荡[跌荡:放荡。]不拘。帝初践祚[践祚:登上帝位。],擢为仆射,居颜、刘之右。自负才地[才地:才能和门第。],谓当时莫及,一二年间,即望宰相。既而迁护军,怏怏[怏怏:不满意的样子。]不得志,累启求出。上不悦,由是稍稍下迁,五岁七徙,再被弹削。僧达既耻且怨,所上表奏,辞旨抑扬[抑扬:指褒贬。],又好非议朝政,上已积愤怒。路太后兄子尝诣僧达,趋升其榻,僧达令舁[舁:抬。]弃之。太后大怒,固邀上令必杀僧达。会高阇反,上因诬僧达与阇通谋,八月丙戌,收付廷尉,赐死。
    丙申日,北魏主拓跋濬在松山狩猎。庚午日,他前往河西。
    南彭城平民高阇、僧人昙标妖言惑众,和殿中将军苗允等人阴谋叛乱,拥立高阇为皇帝。事情败露,甲辰日,他们都服罪被杀,被处死的有几十人。于是朝廷下诏裁减僧人数量,颁布各种禁令,严格加以惩处,除能够严守戒律苦心修行的之外,其余僧人都要还俗。可是很多尼姑经常出入宫廷,这项制度最终没有能够实施。
    中书令王僧达,自幼聪明机警而擅长写文章,可是为人放荡不羁。孝武帝刘骏刚登上帝位,曾提拔他为仆射,职位在颜竣、刘延孙之上。王僧达自认为才能和门第很高,当世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一二年之内,他就能跻身宰相之位。不久他被调任护军将军,心中很不满意,多次上书请求外派。皇上很不高兴,从此逐渐贬降他的官职,五年之内降职七次,又遭到弹劾。王僧达既感到耻辱又心怀怨恨,他所上的奏章,言辞带有褒贬之意,又喜欢批评朝政,皇上的怒气已经积蓄很久了。路太后哥哥的儿子曾经拜访王僧达,直接坐在王僧达的榻上,王僧达命人把榻抬出去扔掉。路太后非常生气,坚决要求皇上一定将王僧达杀死。正赶上高阇反叛,皇上顺势诬陷王僧达和高阇同谋,八月丙戌日,王僧达被逮捕交付廷尉,皇上将他赐死。
    沈约论曰:夫君子、小人,类物之通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是以太公[太公:吕尚,西周开国功臣。]起屠钓为周师,傅说[傅说:商王武丁的贤臣。]去版筑[版筑:夯土筑城的工具。]为殷相。明扬幽仄[幽仄:身份卑贱的人。],唯才是与。逮于二汉,兹道未革。胡广[胡广:东汉大臣。]累世农夫,致位公相;黄宪[黄宪:东汉隐士。]牛医之子,名重京师。非若晚代分为二途[二途:指士族和庶族。]也。魏武[魏武:九品官人法始创于魏文帝时。]始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而都正[都正: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俗士,随时俯仰,凭借世资,用相陵驾,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周、汉之道,以智役愚。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较然:明显的样子。]有辨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0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7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6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5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4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3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2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