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

第99页

书籍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    作者:司马光
推荐阅读: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txt下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笔趣阁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顶点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快眼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5》第9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十二月,明帝回到许昌宫。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中领军:官职名。汉末始置。魏晋至南北朝,常任命亲信大臣担任,与中护军同掌军队实权。]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侍中刘晔被明帝亲近重用。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廷内外都认为不可行。刘晔入朝与明帝商议,则认为可行;出来同朝廷大臣讨论,又认为不可行。刘晔有胆识与智谋,谈论起来,有声有色。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重视刘晔,是持不可讨伐意见中最为坚定的人,每次从朝廷出来,就前往拜访刘晔,刘晔都论述不可讨伐的理由。后来,杨暨与明帝讨论伐蜀之事,杨暨恳切地劝谏,明帝说:“你是一介书生,哪里知晓兵事!”杨暨谢罪说:“我的话确实不足以采纳,然而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也经常说蜀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同我说蜀可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召来对质。”明帝召来刘晔,问刘晔,刘晔始终沉默不言。后来刘晔单独晋见,他责怪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是重大的谋略,我得知这件大事后,经常担心说梦话将此事泄漏出去以增添我的罪过,怎么敢同他人说起这件事!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开始军事行动之前,越机密越好。陛下公开泄漏出去,我担心敌国已经得知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想钓到一条大鱼,就要放长线跟在后面,必须等到可以制服时再用线将它牵回,这样就没有钓不到的鱼了。帝王的威严,难道仅仅是一条大鱼而已!你诚然是忠直的臣僚,然而计谋不足以采纳,不可不深思。”杨暨也向他道歉。
    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傅子》[《傅子》:西晋傅玄著。]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晔尝谮尚书令陈矫专权,矫惧,以告其子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意果解。
    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揣摩皇上的意图而献媚迎合,请陛下尝试与刘晔说话时用相反的意思询问他,倘若他的回答都与所问的意思相反,说明刘晔时常与陛下圣意相符。倘若他的回答都与所问的意思相同,那么刘晔的迎合之意必然全部暴露。”明帝按照他的方法去检验刘晔,果然发现他的迎合之意,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发狂,出任大鸿胪,死于忧虑。
    《傅子》上说:巧诈不如拙诚,确实是这样啊!凭借刘晔的聪明才智与和权术谋略,如果坚守道德大义,以忠信为行为的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如何能超越他!而刘晔仅仅施展才智,却不够诚恳,在内失去君王的信任,在外受到世俗困扰,最终危害到自己,岂不可惜!
    刘晔曾经诋毁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畏惧,将这件事告诉给儿子陈骞。陈骞说:“主上圣明,您是大臣,如今倘若不能融洽,不过不当三公而已”。几天之后,明帝的不满之意果然消除了。
    尚书郎乐安廉昭以才能得幸,好抉擿[抉擿:揭发。]群臣细过以求媚于上。黄门侍郎杜恕上疏曰:“伏见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罚当关不依诏,坐判问。又云:‘诸当坐者别奏。’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亦不敢陈理,志意恳恻。臣窃愍然为朝廷惜之!古之帝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今陛下忧劳万机,或亲灯火,而庶事不康,刑禁日弛。原其所由,非独臣不尽忠,亦其主不能使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中行而著节智伯,斯则古人之明验矣。若陛下以为今世无良才,朝廷乏贤佐,岂可追望稷、契之遐踪[遐踪:先贤的事迹。],坐待来世之俊乂乎?今之所谓贤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然而奉上之节未立,向公之心不一者,委任之责不专,而俗多忌讳故也。臣以为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今有疏者毁人而陛下疑其私报所憎,誉人而陛下疑其私爱所亲,左右或因之以进憎爱之说,遂使疏者不敢毁誉,以至政事损益,亦皆有嫌。陛下当思所以阐广朝臣之心,笃厉有道之节,使之自同古人,垂名竹帛,反使如廉昭者扰乱其间,臣惧大臣将遂容身保位,坐观得失,为来世戒也。昔周公戒鲁侯曰:‘无使大臣怨乎不以。’言不贤则不可为大臣,为大臣则不可不用也。《书》数舜之功,称去四凶,不言有罪无问大小则去也。今者朝臣不自以为不能,以陛下为不任也;不自以为不知,以陛下为不问也。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大舜之所以去,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辇,亲对诏问,各陈所有,则群臣之行皆可得而知,忠能者进,暗劣者退,谁敢依违而不自尽。以陛下之圣明,亲与群臣论议政事,使群臣人得自尽,贤愚能否,在陛下之所用。以此治事,何事不办;以此建功,何功不成!每有军事,诏书常曰:‘谁当忧此者邪?吾当自忧耳。’近诏又曰:‘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伏读明诏,乃知圣思究尽下情,然亦怪陛下不治其本而忧其末也。人之能否,实有本性,虽臣亦以为朝臣不尽称职也。明主之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非其任。选举非其人,未必为有罪也;举朝共容非其人,乃为怪耳。陛下知其不尽力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虽圣贤并世,终不能以此为治也!陛下又患台阁禁令之不密,人事请属之不绝,作迎客出入之制,以恶吏守寺门,斯实未得为禁之本也。昔汉安帝时,少府窦嘉辟廷尉郭躬无罪之兄子,犹见举奏,章劾纷纷;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嘿尔:沉默无言貌。],望风希指,甚于受属。选举不以实者也。嘉有亲戚之宠,躬非社稷重臣,犹尚如此;以今况古,陛下自不督必行之罚以绝阿党之原耳。出入之制,与恶吏守门,非治世之具也。使臣之言少蒙察纳[察纳:考察采纳。],何患于奸不削灭,而养若廉昭等乎!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若陛下不复考其终始,必以违众迕世为奉公,密行白人为尽节,焉有通人大才而更不能为此邪?诚顾道理而弗为耳。使天下皆背道而趋利,则人主之所最病者也,陛下将何乐焉!”恕,畿之子也。
    尚书郎乐安人廉昭凭借才能获得宠信,他喜好揭发群臣的小过失向皇帝献媚。黄门侍郎杜恕上书说:“我看到廉昭上奏说左丞曹璠有罪应当禀报,但曹璠不依据诏书,应深入追究责问。还说:‘其他应受处罚的人另行奏报。’尚书令陈矫上奏说自己不敢逃避惩罚,也不敢陈述理由,辞意诚恳痛切。我私下替朝廷惋惜!古代帝王之所以能够矫正世风抚育百姓的原因,没有不是远获得百姓的拥戴,近依靠群臣的竭尽才智。如今陛下日理万机,忧虑劳苦,有时还得秉烛办理公务,但仍有很多事情没有办妥,刑法禁令日益松弛。推究原因,并不只因为群臣不尽忠心,而是因为主上不能恰当地任用他们。百里奚在虞地驽钝而在秦国足智多谋,豫让在中行氏那里苟且活命,而在智伯那里大显忠烈之节,这些都是古人有力的证明。倘若陛下认为当今之世缺少良才,朝廷缺乏贤能的辅佐之人,难道可以追望先贤稷、契的事迹,坐等来世的俊杰吗?如今所谓的贤能,都是担任了大官并且享受了厚禄,然而侍奉君王的节操还没有建立,奉公守法的心思还不专一的原因,是因为对委任的职责没有独断的权力,而时俗又有诸多禁忌的缘故。我认为忠臣未必是亲信,亲信未必就忠心耿耿。如今有疏远的人批评别人而陛下猜疑是挟私报仇,赞誉别人则陛下猜疑是挟私偏爱,左右亲信有的就趁势附和您的心意说话,于是使疏远的人不敢批评或赞誉别人,以至在政事中的变更都遭受猜嫌。陛下应当思考如何使朝臣心胸开阔,勉励有道之士的气节,使他们主动向古人看齐,名留青史,可是现在反而由着像廉昭这种人在中间扰乱,我担心大臣们将会只要求安身保位,而坐视国家得失,成为后世之戒。古时周公告诫鲁侯说:‘不要让大臣抱怨不任用他们。’这是说不是贤能就不可任用,任命为大臣就不可不用。《尚书》列举舜的功劳,称颂他除去四凶,不是说有罪的人可以不问大小就全部舍弃。如今朝廷大臣不认为自己没有才能,而是因为陛下不予任用;不认为自己无知,而是认为陛下没有询问,陛下为什么不遵循周公任用贤能,大舜除去奸恶的做法,使侍中、尚书坐则在帷幄中侍候,行则随从在御驾左右,亲自答复陛下诏问,各自陈述自己所知道的,那么群臣的品德行为就可以全部了解,进用忠诚贤能的人,罢免愚笨恶劣的人,谁还敢相互推诿而不尽心竭力。凭借陛下的圣明,亲自同群臣商议国家大事,使群臣人人得以竭尽才能,是贤能还是愚劣,在于陛下恰当地使用。这样处理政务,什么事不能处理好;这样来建立功勋,什么功勋不能成就!遇到军机大事,诏书上常说:‘谁能够忧虑这些呢?我只得自己忧虑。’最近诏书又说:‘忧公忘私的人一定不能这样,但先公后私自己就可以做到。’我恭读圣明诏书,才得知陛下对下情了解得既深又透,但是也对陛下不处理根本问题而只忧虑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感到奇怪。人是否贤能,当然与先天本性有关,就是我也认为朝廷大臣并非全都称职。圣明的主上任用人才,是使贤能的人不敢留有余力,而使没有才能的人不能占据不能胜任的职位。推选出不贤能的人,未必是有罪过;满朝上下都容得下这种不适当的人,才是奇怪的事。陛下明知某人没有尽全力而代替他忧虑他的职责,知道某人没有才能却令他办事,岂不是只有主上辛劳而臣下安逸吗?即使世上并存圣贤,终究不能认为这样就能将国家治理好!陛下又担忧台阁禁令不够严厉,人情请托不能断绝,制定了迎客出入的制度,让凶残的官吏守卫官府大门,这实在不是推行禁令的根本方法。过去汉安帝时,少府窦嘉征聘廷尉郭躬无罪的侄子,还有人上书举报,纷纷弹劾;最近司隶校尉孔羡聘用大将军狂妄悖逆的弟弟,而主管官员一句话也没说,这种望风迎合的态度,比接受嘱托还要过分。这是不依据实情选用人才导致的。窦嘉身受皇亲的宠信,郭躬不是国家重臣,尚且如此;拿今天的情况与古代相比,这是陛下自己没有做出必要的处罚用以断绝结党营私的源头。制定出入禁地的制度,让恶吏守门,并不是治世之道。如果我的话有一点承蒙陛下考察采纳,还担心什么邪恶不被清除,而豢养廉昭之人呢!检举揭发奸恶原本就是尽忠的举动;但是世人憎恨小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顾情理而只是迎合来求取提拔。倘若陛下不再察究事情的原委,一定认为违背众议抵迕世事是奉公,窥人过失向上告发是尽节,那么为什么真正有才能的人反而不去做这种事情呢?实在是顾及正道而不去这样做而已。使天下的人都背离正道而去谋私,是君王所最担忧的事情,陛下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杜恕是杜畿的儿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投资原则与实战方法 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 猎魔人卷八:风暴季节 奇迹就在拐角处:如何科学地预测不确定事件 美元病: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 3分钟俘获人心:闪速征服用户的魔力表达法 执行层领导力 永不滿足:我的家族如何製造出唐納·川普 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 通往未来之路:培养有梦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