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页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第118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
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
春季正月庚辰日,皇上因为漕运自从后晋、后汉以来就不供给斗耗,负责运输粮食的官吏有很多因为数量有亏缺而被判处死刑,诏令从今以后每斛供给一斗粮食来补充损耗。
定难节度使李彝兴因为折德扆也担任节度使,和自己职位相同,感到耻辱,就堵塞道路不和后周互通使者。癸未日,皇上和宰相谋划,宰相回答说:“夏州是边疆的藩镇,朝廷向来对那里加以优待,府州偏僻狭小,得失无关轻重,暂且应该安抚劝谕李彝兴,差不多可以顾全大局。”皇上说:“折德扆多年以来,尽忠竭力来抵挡刘氏,怎么能在一天之内就抛弃他呢!况且夏州只出产羊马,各种货物的贸易,都依赖中原,我如果与其断绝关系,对方还能怎样!”于是他派供奉官齐藏珍带着诏书去夏州责问,李彝兴惊慌恐惧地谢罪。
戊子日,后蜀在凤州设置威武军。
辛卯日,朝廷开始命令翰林学士、两省官员举荐县令、录事参军。授予官职的日子,再记下举荐人的姓名,如果被举荐的官吏贪污违法,双方一并治罪。
契丹自从后晋、后汉以来多次进犯河北,轻装骑兵深入中原,没有屏障可以阻挡,城外郊野的民众经常遭受杀戮和劫掠。奏事的人说深州、冀州之间有胡卢河,绵延几百里,可以疏通河道来阻挡敌人的冲击。这个月,朝廷诏令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率领士兵和民夫疏通胡卢河,在李晏口修筑城墙,留下士兵戍卫那里。皇帝召见德州刺史张藏英,询问他边防的策略。张藏英详细陈说地理形势和交通要道,请求设置戍边的士兵,招募边疆百姓中勇猛的人,提供丰厚的粮饷,自己请求率领他们,根据具体情况讨伐契丹。皇帝都采纳了,任命张藏英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张藏英到任几个月,招募到一千多人。王彦超等人巡视工程,曾经被契丹所包围。张藏英率领他所招募的士兵纵马出击,大破敌军。从此契丹不敢渡过胡卢河,胡卢河以南的民众才得以休养生息。
二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蜀夔恭孝王仁毅卒。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 [器略:才能谋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唐主以中书侍郎、知尚书省严续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三月辛未,以李晏口为静安军。
帝常愤广明 [广明:唐僖宗的年号。]以来中国日蹙 [蹙:危急,紧迫。],及高平既捷,慨然 [慨然:情绪激昂的样子。]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纳其言。
蜀主闻之,遣客省使赵季札按视边备。季札素以文武才略自任,使还,奏称:“雄武节度使韩继勋、凤州刺史王万迪非将帅才,不足以御大敌。”蜀主问:“谁可往者?”季札请自行。丙申,以季札为雄武监军使,仍以宿卫精兵千人为之部曲。
帝以大梁城中迫隘 [破隘:狭窄。],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 [板筑:指修筑城墙。],东作 [东作:春耕。]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标七里之外,其标内俟县官 [县官:官府。]分画街衢、仓场 [仓场:官府收纳粮食等物资的地方。]、营廨 [营廨:军营官舍。]之外,听民随便筑室。
丙辰,蜀主命知枢密院王昭远按行北边城寨及甲兵。
二月庚子朔日,出现日食。
后蜀夔恭孝王孟仁毅去世。
壬戌日,皇帝诏令群臣畅言朝政得失,诏书大致说:“我对于卿大夫,不能了解所有人的才能,不能认识所有人的面孔,如果不采纳他们的言论而观察他们的行为,深思他们的想法而观察他们的忠诚,那凭借什么来看出才能谋略的高低,了解用人是否得当呢!如果群臣进言我却听不进去,罪责确实在于我自己。如果我征求群臣却不说话,谁将承担责任呢?”
南唐主任命中书侍郎、知尚书省严续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三月辛未日,朝廷在李晏口设置静安军。
皇帝经常为广明年间以来中原的形势日益紧迫而愤慨,到高平之战取胜后,情绪激昂而产生了统一天下的志向。正逢秦州民众中有人到大梁进献请求恢复旧有疆土的计策,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蜀主听说了,派客省使赵季札巡视边防。赵季札向来自以为文武双全,出使回来,上奏说:“雄武节度使韩继勋、凤州刺史王万迪没有做将帅的才能,不足以抵挡强敌。”后蜀主问:“谁可以前往?”赵季札请求亲自前往。丙申日,后蜀任命赵季札为雄武监军使,再调拨宿卫的精锐士兵一千人为他的部下。
皇帝认为大梁城中狭窄,夏季四月乙卯日,诏令扩展外城,先设立标记,等今年冬天农闲时再修筑城墙,春耕开始就停止,再等第二年开工,这样来逐渐完成。并且命令从今以后葬埋死人都要出城在所立标记的七里以外,在标记内等待官府划分主要街道、官仓府库、军营官舍之后,允许民众在任意地方盖房子。
丙辰日,后蜀主命令知枢密院王昭远巡视北部边界的城邑营寨和武器装备。
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 [吴:在南唐境内。]、蜀 [蜀:在后蜀境内。]、幽 [幽:在契丹境内。]、并 [并:在北汉境内。]皆阻声教,未能混一 [混一:国家统一。],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 [恩隐:恩惠。]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 [阜:众多,富足。]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向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 [期年:一整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气识。未几,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皇上对宰相说:“我经常思虑实现天下太平的方略,没有找到要领,睡觉和吃饭时都不能忘记。而且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阻止朝廷政令教化的传达,不能实现国家统一,应该命令近臣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我将要阅览。”
比部郎中王朴进献计策,认为:“中央失去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因为违背道义。现在一定要先考察失去这些地方的原因,然后了解收取这些地方的方法。这些地方刚失去时,没有不是因为君主昏庸大臣奸邪,士兵骄横民众困窘的,奸党在朝中猖獗,武夫在外面横行,从渺小发展到巨大,积累细微变得显著。现在想要收取这些地方,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了。提拔贤人斥退无能之辈,这是招揽人才的方法。降下恩惠诚实守信,这是团结人心的方法。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这是让人们竭尽所能的方法。去掉奢靡节约财用,这是增加财富的方法。按时役使减少赋税,这是让民众生活富足的方法。等到天下贤才都聚集过来,政事都得到治理,财用都充盈宽裕,民众都归顺朝廷,然后起兵而征用他们,就没有不成功的了!对方统治下的人见到我方势在必得,了解内情的就愿意做我方的间谍,了解地形的就愿意做我方的向导,民心已经归顺,天意一定会遵从了。凡是攻取的方法,一定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南唐和我们相邻的边界将近二千里,这种情况很容易袭扰。袭扰对方应该从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对方在防备东边就袭扰西边,防备西边就袭扰东边,对方一定会往来奔走相救。在奔走期间,我们就可以了解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还不用大举进攻,暂且用轻装部队袭扰对方。南方人懦弱,听到稍有警报,就一定会出动全部兵力去援救。军队多次出动就会使民众疲惫而财用衰竭,不出动全部兵力我们就可以乘虚夺取土地。像这样,长江以北各州将会都归我们所有。夺取长江以北后,就征用他们的民众,推行我们的方法,长江以南也很容易夺取。夺取长江以南后传递檄文到岭南、巴蜀就可以将其平定。南方平定后,燕地一定会望风归顺朝廷。如果对方不归顺,再调集士兵攻打,就能像卷起席子一样将其平定了。只有河东是一定要拼死交战的敌人,不能用恩德和诚信招诱,应当用强大的兵力将其制服。然而对方自从高平失败以来,力量衰竭士气低落,一定不能成为边境的祸患,应该暂且留着以后谋取,等到天下已经平定,然后抓住时机一举可以夺取河东。现在士兵精锐干练,武器装备齐全,部下敬畏法令,众将愿意效劳,一年之后就可以出兵,应该从夏秋两季就开始积蓄物资充实边疆了。”皇上高兴地采纳了。那时群臣大多固守常法而贪图安逸,所进献的对策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朴精神振奋而语气坚定,有谋略能决断,凡是他所筹划的计策,都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因此看重他的气魄和见识。不久,王朴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