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

第114页

书籍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    作者:司马光
推荐阅读: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txt下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笔趣阁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顶点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快眼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20》第11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庚子日,朝廷奖赏高平之战的立功将士,任命李重进兼忠武节度使,向训兼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史彦超为镇国节度使。张永德极力称赞太祖皇帝的智慧勇敢,皇帝提拔太祖皇帝为殿前都虞候,兼任严州刺史,任命马仁瑀为控鹤弓箭直指挥使,马全乂为散员指挥使。其他将校受到提拔获得任命的共有几十人,士兵有从行伍间被提拔为军主、厢主的。朝廷释放赵晁。
    北汉主收散卒,缮甲兵,完城堑以备周。杨衮将其众北屯代州,北汉主遣王得中送衮,因求救于契丹,契丹主遣得中还报,许发兵救晋阳。壬寅,以符彦卿为河东行营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以郭崇副之,向训为都监,李重进为马步都虞候,史彦超为先锋都指挥使,将步骑二万发潞州。仍诏王彦超、韩通自阴地关入,与彦卿合军而进,又以刘词为随驾部署,保大节度使白重赞副之。
    汉昭圣皇太后李氏 [李氏:后汉高祖李皇后。]殂于西宫。
    夏四月,北汉盂县降。符彦卿军晋阳城下,王彦超攻汾州,北汉防御使董希颜降。帝遣莱州防御使康延沼攻辽州,密州防御使田琼攻沁州,皆不下。供备库副使太原李谦溥单骑说辽州刺史张汉超,汉超即降。
    乙卯,葬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于嵩陵,庙号太祖。
    北汉主收拢逃散的士兵,修缮铠甲和兵器,完善城防来抵御后周。杨衮率领他的部众向北屯驻在代州,北汉主派王得中护送杨衮,顺便向契丹求救,契丹主遣送王得中回报,同意发兵救援晋阳。壬寅日,朝廷任命符彦卿为河东行营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任命郭崇为副职,向训为都监,李重进为马步都虞候,史彦超为先锋都指挥使,率领步骑兵二万人从潞州出发。于是朝廷诏令王彦超、韩通从阴地关进入,和符彦卿会师后进军,又任命刘词为随驾部署,保大节度使白重赞为副职。
    后汉昭圣皇太后李氏在西宫去世。
    夏季四月,北汉盂县归降朝廷。符彦卿驻扎在晋阳城下,王彦超攻打汾州,北汉防御使董希颜投降。皇帝派莱州防御使康延沼攻打辽州,密州防御使田琼攻打沁州,都没有攻下。供备库副使太原人李谦溥独自骑马去劝说辽州刺史张汉超,张汉超立即投降。
    乙卯日,朝廷将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安葬在嵩陵,庙号太祖。
    南汉主以高王弘邈为雄武节度使,镇邕州。弘邈以齐、镇二王相继死于邕州,固辞,求宿卫,不许。至镇,委政僚佐,日饮酒,祷鬼神。或上书诬弘邈谋作乱,戊午,南汉主遣甘泉宫使林延遇赐鸩杀之。
    初,帝遣符彦卿等北征,但欲耀兵于晋阳城下,未议攻取。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帝闻之,始有兼并之意,遣使往与诸将议之。诸将皆言:“刍粮不足,请且班师以俟再举。”帝不听。既而诸军数十万聚于太原城下,军士不免剽掠,北汉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帝闻之,驰诏禁止剽掠,安抚农民,止征今岁租税,及募民入粟拜官有差,仍发泽、潞、晋、绛、慈、隰及山东近便诸州民运粮以馈军。己未,遣李穀诣太原计度 [计度:谋划。]刍粮。
    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师 [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 [滑稽:能言善辩。]多智,浮沉 [浮沉:随波逐流。]取容 [取容:取悦别人以求安身。]。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南汉主任命高王刘弘邈为雄武节度使,镇守邕州。刘弘邈因为齐、镇二王相继死在邕州,坚决推辞,请求入宫宿卫,南汉主不同意。刘弘邈来到藩镇,把政事交给属吏,每天喝酒,向鬼神祈祷。有人上书诬告刘弘邈密谋作乱,戊午日,南汉主派甘泉宫使林延遇赐毒酒杀死刘弘邈。
    当初,皇上派符彦卿等人北征,只想在晋阳城下炫耀武力,没有商议攻取的计策。进入北汉境内以后,当地民众争相带着食物迎接后周军队,哭诉刘氏赋税徭役沉重,希望供应军需,协助攻打晋阳,北汉相继有州县归降朝廷。皇帝听说后,开始产生吞并北汉的想法,派使者前去和众将领商议。众将领都说:“粮草不足,请求暂且率军返回等待时机再发兵。”皇帝不听。不久后各路军队几十万人聚集在太原城下,士兵不能避免有劫掠的行动,北汉民众很失望,逐渐退到山谷中自守。皇帝听说后,派快马传达诏令禁止劫掠,安抚农民,只征收今年的租税,而且征募民众缴纳粮食按照数量授予不同的官职,于是征发泽州、潞州、晋州、绛州、慈州、隰州以及山东附近交通便利的各州民众运输粮草来供应军需。己未日,朝廷派李穀到太原谋划粮草之事。
    庚申日,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去世。冯道年少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唐庄宗时开始尊贵显赫,从此历朝不离将军、宰相、三公、三师的职位,他为人清静节俭胸怀宽广,没有人能揣测他的喜怒,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随波逐流取悦别人。曾经著有《长乐老叙》,自述历朝荣宠的情况,当时人经常认为他有德行器量。
    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 [死事:为国而死。]之人十有五,皆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得非 [得非:莫非,难道。]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 [致:招。]之欤?予尝闻五代时有王凝者,家青、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妻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于旅舍,主人不纳。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所执邪!”即引斧自断其臂,见者为之嗟泣。开封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欧阳修议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条纲纪。这四条纲纪不能确立,国家就会灭亡。”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基本法则。廉耻,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节操。况且做大臣却没有廉耻,天下难道有不乱、国家难道有不亡的道理吗!我读冯道的《长乐老叙》,见到他自述以此为荣耀,真可以说是没有廉耻的人了,那么天下国家的情况就能以此推知了。我从五代历史中找到保全节操的人有三位,为国而死的人有十五位,都是武夫战士,难道在儒者中真的没有这种人吗?难道有高尚节操的人,厌恶时局的混乱,鄙薄那个世道而不肯出来吗?还是统治天下的人对他们关注不够,而没能把他们招来呢?我曾经听说五代时有个叫王凝的人,家在青州、齐州之间,担任虢州司户参军,因为生病在任上去世。王凝家境向来贫困,有一个儿子还年幼,他的妻子李氏,带着孩子,背着他的尸体返回家乡,向东经过开封,在旅店住宿,店主不接纳。李氏看天色已晚,不肯离去,店主拉着她的手臂让她出去。李氏仰天痛哭说:“我是个女人,不能持守节操,而这只手被别的男人拉着了!”她立即拿起斧子砍断自己的手臂,看见的人都为她叹息流泪。开封尹听说后,向朝廷禀报这件事,优厚地抚恤李氏而鞭打那个店主。唉!不珍爱自己却忍受耻辱苟且求生的士人,听说李氏的风范,应该稍微知道羞愧了!
    臣光曰: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二。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 [稽古:考察古事。],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 [迁贸:变迁。],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臣愚以为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道之为相,历五朝 [五朝:指唐、晋、辽、汉、周。]、八姓 [八姓:后唐庄宗、明宗、潞王无血缘关系,后周太祖、世宗无血缘关系。],若逆旅 [逆旅:旅店。]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或以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争,帝王兴废,远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虽有忠智,将若之何!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臣愚以为忠臣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 [依违:态度模棱两可。]拱嘿 [拱嘿:也作“拱默”。拱手沉默。],窃位素餐 [素餐:无功受禄。],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 [劝进:劝人登上帝位。]。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为比哉!或谓道能全身远害于乱世,斯亦贤已。臣谓君子有杀身成仁,无求生害仁,岂专以全身远害为贤哉!然则盗跖 [盗跖: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大盗。]病终而子路 [子路:孔子的弟子,在卫国做官时死于宫廷政变。]醢 [醢:将人砍成肉酱的酷刑。],果谁贤乎?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何则?不正之女,中士 [中士:才德中等的人,普通人。]羞以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为臣。彼相前朝,语其忠则反君事仇,语其智则社稷为墟。后来之君,不诛不弃,乃复用以为相,彼又安肯尽忠于我而能获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赢家的诅咒 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0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7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6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5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