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11 无敌舰队

书籍名:《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txt下载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笔趣阁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顶点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快眼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11 无敌舰队,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伊丽莎白,一个在儿时母亲(安妮·波琳)被父亲(亨利八世)所杀,少女时代被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长期幽禁在伦敦塔,甚至已做好死亡准备的女子,凭借运气、耐心与坚强的意志力夺得王位。她不但作为著名的“处女王”君临英格兰长达45年,开创了英国的文艺复兴,还带领国家走进了王权专制的黄金时代。在她统治的后半段,英国终于站到了世界大国的队伍中。

处决了眼中钉、肉中刺的玛丽·斯图亚特[1]、利用海盗开展海外贸易、以自己的婚姻为诱饵实施外交、与天主教诸国开战……看到这一桩桩政绩实在让人忍不住猜测:如此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女中豪杰究竟是如何一副尊容?然而站到肖像画前一看,却是这样一张毫无特征、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脸,令人不禁意兴阑珊。

画家的能力不足也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其中一个因素(英国是诗歌之国,但在绘画、音乐方面直到近代仍成就不高)。而伊丽莎白本人对肖像画的艺术性也毫无要求,只要它能起到画像的作用就OK了。因此无论由谁来画,伊丽莎白的脸都没什么变化,即使本人已经年华老去,画中的她仍然穿着绚丽的衣裙、佩戴着华贵的宝石,一张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

让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在平面化、缺少透视效果的画面中,55岁的女王穿着一整套行头翩然而立。蝴蝶结和珍珠多到密集恐惧症都要发作,宛如昆虫般僵硬而膨胀的袖子……现代人也许无法理解这种奇异的审美观,然而在那个将服装视为权威象征乃至财产的时代,身为君王必须穿得比谁都奢华、显眼。加上伊丽莎白继承了父亲亨利八世热爱时尚的秉性,每当穿着打扮比自己艳丽招摇的女子出现在宫廷中,女王便会下令禁止其再次穿着同样的服装。女王身上的蝴蝶结数量想必定是英国第一。

为那张只有唇色嫣红的雪白面容增添华贵之气的是一个巨大的环领。这种打扮随着时代步入16世纪开始流行,在200年间成为最受欧洲贵族男女追捧的高端时尚。只要装备这种环领就能轻松打造出“身份最高贵”的造型,最适合高高在上的老爷小姐们俯视地位卑贱的普罗大众,不过它存在吃饭很不方便的缺点。令人吃惊的是,当时为了确保这项面子工程,人们甚至不惜改良餐具(加长汤匙柄)来解决问题。环领有各种尺寸和式样,画中伊丽莎白穿着的是饰有精美刺绣的大型环领。为了确保环领上的图集如鲜花般灿烂盛放,工匠们在制作时花费了很多心思,他们在其中加入多根铁丝为支架,并反复浆洗实现定型。如此制作出来的环领戴在脖子上想必不怎么舒服,看来特权阶级想要彰显尊贵身份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啊。



女王纤细的右手放在地球仪上,暗示着称霸海上世界。虽然从脸上看不出一丝情绪,但伊丽莎白在心里一定相当春风得意,因为这幅作品就是为了纪念英国战胜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西班牙而画的。女王背后的帘幕之下不是窗外的风景,而是两幅画中画,讲述了“无敌舰队之役”的作战过程。

左图——从远处逐渐靠近海岸的是一贯排列成月牙阵形、舰队规模庞大的西班牙舰队。近前的帆船则是出海迎战的英格兰舰队。中央描绘的则是英军利用自己燃烧的船队撞击敌方舰队的奇袭作战场面。战术奏效。

右图——西班牙舰队在遭受猛烈攻击后又在逃跑途中遭遇大风暴,接二连三地沉入大海。胜负已定。



《伊丽莎白一世》局部



“无敌舰队之役”的17年前,也就是1571年,西班牙在“勒班陀战役”中一举击败伊斯兰世界实力最强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从而问鼎世界军事最强国。自此以来,西班牙海军成为令各国胆寒的无敌之师(“无敌舰队之役”的“无敌舰队”指的就是西班牙舰队),人们相信这支舰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要捏死英国这种羸弱小国简直是分分钟的事。

口头禅是“诸位爱卿,不可开战!”的伊丽莎白在这次对抗西班牙的战事中却一反常态,她亲自骑马造访驻扎海岸的军团,并在将士们面前慷慨陈词:“本王虽为女子,胸中却有一颗英国王之心,誓与诸将士同生死、共患难!”

那么这两个国家究竟是怎么打起来的呢?

当时西班牙的统治者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腓力二世。这位国王继承其父查理五世的遗志,在父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将西班牙缔造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当时腓力二世所统辖的范围除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外,还包括美洲大陆与东南亚,领地及殖民地极其庞大。在一天的24个小时中,领土中必然有某个地区艳阳高照,因此得名“日不落”。地盘大,就是这么任性。毁灭印加帝国、彻底镇压各方领地、大搞异端审判将无辜的民众送上火刑台,再加上弑子[威尔第的歌剧杰作《唐·卡洛斯》(Don Carlos)就将这一事件加入剧情],腓力二世作为世界史上著名的反派角色,给人留下了“如黑蜘蛛般阴险凶残”的印象。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腓力二世》


1565年,油画,88cm×72cm

普拉多美术馆藏(西班牙)


伊丽莎白在登上王位前曾与这位腓力见过面。当时他也尚未登基,身份是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的嫡子兼伊丽莎白的姐夫。事实上西班牙在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插手英国内务,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妈,凯瑟琳王后与亨利八世生下女儿玛丽一世,这位日后的英格兰女王则与腓力共结连理。

政治婚姻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拿手好戏。婚后腓力并不常住英国,只是每每乘船从西班牙远道而来与妻子相处一段时间,一心只求玛丽能诞下一位王子(只要生下男孩,英国就牢牢攥在了他手里)。不久玛丽宣布怀孕,然而这却是一次令人伤感的误会——她将腹内的癌变肿瘤错当成了胎儿。知道玛丽命不久矣的腓力在妻子仍然活着的时候,而且还是在顺便到英国遛弯儿的时候,向下一任女王候补伊丽莎白示爱求婚。不知道那时伊丽莎白心里究竟有什么想法,总之城府颇深的她并未一口回绝腓力。不过在登基后腓力再次向她正式求婚时,伊丽莎白却以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为由一口回绝。求婚未果的腓力则一副完全不在意的样子,转身就迎娶法国公主为妻(他一共结了四次婚)。

这些个人恩怨虽然已经被时间的洪流冲淡,可伊丽莎白却仍然有其他无法原谅腓力的理由。亨利八世明明早已与梵蒂冈断交、解散天主教会,建立了英国国教会,但嫁给西班牙人的玛丽一世却违反父亲的意愿恢复天主教会并大肆肃清新教徒(因此她被世人称为“血腥玛丽”),导致英国国内一时间血流成河、人人自危。伊丽莎白察觉到在这件事上腓力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此外,腓力在与法国开战时要求玛丽拿出大笔军费援助自己,而劳民伤财的结果却是英国痛失重要领地加来。甚至连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策划的伊丽莎白暗杀计划也与腓力有脱不开的干系。身为天主教守护者的腓力二世的心愿,是全欧洲的天主教化。

腓力与伊丽莎白的宿命对决不仅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战争,也是迟早要发生的必然结果。“西班牙翻身,全世界打颤”—— 面对强大对手西班牙,伊丽莎白毅然决然地奋起反抗,而且还使出了相当阴险的手段——首先切断敌人的资金供给。

富饶的尼德兰在西班牙的横征暴敛下挣扎多年,北部地区(荷兰)长期进行着激烈的独立斗争。腓力发现伊丽莎白在暗地里向尼兰德的独立组织提供资金援助。接下来是海上。载满南美珍宝的西班牙船队屡遭英国海盗袭击,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腓力要求伊丽莎白出面整顿取缔,但丝毫不见起色。直到很久以后腓力才知道,这些海盗居然是“御用”海盗,他们不仅从女王那里获得了“私掠许可证”,相当于海盗头目的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船长还向女王献上了掠夺得来的30万英镑(几乎相当于英国一年的国家预算),并因此获得了骑士称号。

伊丽莎白你这狡诈的女人!

时年61岁、在位第32年的黑蜘蛛腓力对这个曾经的妻妹兼求婚对象恨到牙根痒,他下令出动无敌舰队,发誓这次定要将英国收入囊中。1588年5月,从里斯本起航的舰队共包含130艘船(据说是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其中有战斗能力的战船68艘、大炮2500门,再加上水手8000人、士兵近两万人、桨帆船的桨手2000人。由于舰队规模过于庞大,所以航行速度较慢,等这个将近3万人的军团抵达多佛海峡时已经是7月末了。前来迎战的英军则以已经鲤鱼跳龙门的德雷克爵士为副司令官,战船尚不足百艘。

西班牙坚信胜利女神已经露出微笑,而英国也彻底摸透了敌人的惯用战术。无敌舰队一般采用月牙阵形,战斗力较强的战船分在两翼,一边保护中央战斗力较弱的船只一边向前挺进,等接近对方船只便一拥而上武力占领,持续挺进后就此大规模登陆(因此除了大批士兵还随船带来了战马)。拼死也要防止本土成为战场的英国舰队则选择操作便利的船只以最快速度移动,避免敌舰靠近,同时采用射程较远的大炮应战。

一方想要打近身战,另一方却躲得老远。前者由于战术原因从未把大炮当作重点,因此命中率很低。而后者的大炮射程虽然远,威力却不怎么样。两边谁也没被谁伤着,谁也没打到谁,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星期。8月7日晚上,僵局终于被打破。德雷克待到西班牙军结束一天的战斗下锚休息时发动奇袭——让一支拥有8艘船的船队在着火的情况下驶入敌营。猝不及防的西班牙军陷入空前的混乱,士兵们为求自保纷纷跳船逃生,西班牙舰队一下子陷入劣势。

虽然西班牙军在英军的半夜突袭中显得比较狼狈,但历史上对两军在多佛海峡的交战还是给出了基本平手的定论。然而很不凑巧的是,这时的西班牙军统帅缺乏实战经验,做出了放弃登陆作战、暂时撤军的决定,于是将战马抛进海中(那个时代还没有动物保护协会),匆忙返航。当舰队绕行至爱尔兰北部时不幸遭遇了反季节的风暴(推测为风速60节的飓风),很多船只沉没、触礁,最终只有不到70艘船回到了西班牙本土。在人员伤亡方面,比起战死者,溺死及病死的人则更多。

虽然腓力二世对此宽释说:“我送舰队出征的目的是攻击英国,而不是与暴风雨作战。”但作为无敌舰队却没打胜仗也的确是不容辩驳的事实,想必腓力二世当时的表情一定比吃了虫子还难看。另一方面,擅长公关的伊丽莎白则大肆宣扬这次战绩,主张西班牙并非传说的那样有上帝庇护,得到了新教国家的支持和拥戴。那是一个对天使、恶魔坚信不疑的时代,宣扬上帝并未站在天主教一方比任何攻击都奏效,甚至有人说西班牙就是在这次战争后走向衰落的。不过,让全世界都相信上帝已经背弃西班牙却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那些谣言、疑惑及浮动不安的人心在日久天长中逐渐渗透,直到腓力的孙子辈(被称为无能王的腓力四世)才得以坐实。伊丽莎白的宿敌腓力二世至死都雄踞世界、只手遮天。

“无敌舰队之役”与蒙古吹来的神风一样,是由天气决定胜败的战争。不过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创作纪念胜利的肖像画合情合理,她的声望也因此扶摇直上。“无敌舰队之役”10年后,腓力二世病故。晚年的腓力埋头于政务和祈祷,曾坦言“希望生为一名骑士,而非君王”。伊丽莎白在腓力死后又统治英国5年,据说她最后保持站立的姿势告别人世。“神佑女王!”



乔治·高尔(George Gower,1540~1596),是英国宫廷画家。本作为其代表作。



1550~1610年大事记


[1] 玛丽·斯图亚持(Mary Stuart),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苏格兰的悲剧女王,45岁时被伊丽莎白一世以谋逆罪斩首。——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塞利格曼自传 真实的幸福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出乐观的孩子 曲线的秘密 穷人的商机 穷忙族 清算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