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9 价值观的转变

书籍名:《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txt下载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笔趣阁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顶点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快眼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9 价值观的转变,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丢勒本人制作的“魔方阵”。它就在画面右上方、那个带拉绳的小钟下面。

魔方阵有时会被误写成“魔法阵”,该词的原文是magic square,因而理解为“魔”之“方阵”才更准确。所谓的魔方阵就是将连续的自然数配置成正方形,确保横向、竖向、对角线的数字之和相等。在丢勒的时代,魔方阵与占星术密切相关,被视为宇宙法则平衡的象征(在当时几乎无法区分占星术与天文学之间的界限)。在那个时代,人们应该能够在魔方阵中感受到我们现代人无法体会的神秘魅力吧,甚至还有人将魔方阵当作护身符来使用。

画面中的魔方阵由数字“1”至“16”构成,横竖纵向的和皆为34。如此已经满足了作为魔方阵的条件,然而丢勒似乎并不满足,还将正方形分割成“田”字,而4个小正方形内的数字之和也是34。另外,最后一行中央的两个数字可以连读成“1514”,这是本作完成的年份。也许有人觉得这有点扯,但事实上画面右下角石头台阶的阴影处就明确标示着“1514”的年代数字及画家的签名——在形似鸟居的A[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中套入字母D[丢勒(Dü rer)]的独特花押。证据还不只这一点。同年5月他母亲去世,而魔方阵中从上往下数第2行最左端的“5”是上下颠倒的,可以解释为“死”是“生”的逆转状态。



《忧郁Ⅰ》魔方阵扩大图



正因为这个魔方阵无比精妙神秘,所以不少研究者认为数字之和“34”也必然蕴含着某种特殊含义,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有人认为“34”是象征男性的质数“17”与象征女性的质数“2”相乘所得的值,暗示着“不幸”;有人认为这是丢勒母亲死亡月、日相加的总数;有人说“34”是耶稣殉教时的年龄;还有人觉得那一年丢勒43岁,他只是单纯地将自己年龄的两个数字颠倒了一下而已……(这么说来,丢勒曾经画过将自己比拟为耶稣的自画像)。然而终究未有定论。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作品的标题上。

左上角一颗彗星划过天际,彩虹悬在空中。下方是大海,海中有船。海岸边是城镇街市。在其上方,一只阴森丑陋的蝙蝠像张开双翼般喊出(?)“Melencolia I”这个标题。“Melencolia”就是“Melancholy”(忧郁)。据说忧郁分为三个阶段,而这里的“I”就是指其中的第一阶段。不过很可惜的是“Ⅱ”和“Ⅲ”终究没能问世。

在将任何抽象概念都拟人化、高歌颂扬人体主义的西洋绘画表现形式中,“名声”是吹着喇叭飞翔在空中的女子,“嫉妒”则是撕扯着自己头发的丑陋老人,就像许多概念已经有固定的拟人形象一样,“忧郁”也有自己的经典模版——一个拄着拐杖而坐、表情阴郁的中年男子。不过丢勒在本作中却用一位拥有巨型双翼、头戴叶冠的女性来比拟“忧郁”。(只不过这名女子体格相当健硕,很容易被误认为男性……)翅膀常常用于比喻超现实的存在,还算比较好解释,但为何要将男性改成女性就真是让人想不通了。

忧郁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医学中的四性论。将人类的脾性与自然联系起来并分为四类的四性论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流传蔓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掺杂进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形成了以下这样的体系(与血型测试很相似):


多血质——风、春季、心脏(爽朗、多变、协调性强)

黏液质——水、冬季、大脑(冷漠、坚定、有毅力)

胆汁质——火、夏季、肝脏(急躁、热情、积极)

忧郁质——地、秋季、胰脏(阴沉、敏感、内向)


其中“忧郁质”被认为受到大凶之星萨图尔努斯[1](土星)的支配,是最为不幸的人,直到15世纪末都以负面形象出现。人们相信忧郁之人一定沉默寡言、性格阴沉、吝啬、不爱与人交往,是个老是拄着拐杖不愿意动弹的懒汉,而且成天闷闷不乐、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人一定患有心理疾病。他们不是贫穷的农民,就只能去放高利贷,或成为罪犯、刽子手,总之忧郁的人没有未来和希望,他们只能一路沉沦直到身心全都病变、坏死!

然而这种歧视却在文艺复兴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惊天大逆转。忧郁之人虽然看起来阴沉、怠惰,但其实是因为他们时常陷入深沉的冥想。即便这不适用于现实生活,但深刻的思索对于艺术创造活动来说绝对是不可欠缺的必要条件,更是天才的证明——那么多自诩为天才的艺术家们堂而皇之地如此自我标榜。准确来说,这些人是重新翻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老皇历——“优秀的人都是忧郁的”。这种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从未得到认同的价值观在宗教束缚减轻(当时正是路德派宗教改革的时代)、艺术家的生存空间由于经济基础的建立得以扩大的文艺复兴期却变得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由于这种天才观一直延续到现代,所以相信各位听到后一定不会感到惊讶,也不会心生不快。天才多是怪胎——这是如今大部分人都拥有的共同观念。然而在观念刚刚转变的500年前,即使大环境变得相对包容,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颠覆性的价值观。若是“麻雀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这样的转变可能还好理解,但要让人毫无抵抗地认同昨天的放债人(在当时与“小偷”是同义词,被人厌恶、憎恨)其实是一位应当受人尊敬的哲学家,那就难上加难了。

而且丢勒生活的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与先进、开放的意大利不同,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的社会法则。在这里,不积极参与体力劳动、一味沉溺于精神世界的家伙触犯了“七宗罪”中的“怠惰”之罪,而从事绘画、雕塑的人也仍然被视为身份低贱的下等工匠。曾两度留学意大利,在那里亲眼见过艺术家受到尊重爱戴的丢勒难怪会如此义愤填膺。他站起来与歧视做斗争,一有机会便利用自己的作品、撰写论文,以及向购买画作的王公贵族、富商们说明等方式,来强烈主张自己的创作并非单纯的手工活儿,而是需要才能、智慧,并能激发真善美的艺术。

以提升地位为目标的战斗非常艰辛。即使在丢勒的时代过去三个世纪后,贝多芬仍然为此恼怒不已。在魏玛公国拜访歌德时,贝多芬与歌德二人来到林中散步。此时发生了一件事。一名贵族从对面走来,歌德十分谦恭有礼地让出道来请对方先行,但贝多芬对此却非常愤慨,他对歌德说:“明明应该由这些人向我们鞠躬行礼才对!”此外还有外科医生的例子。直接接触血液与身体的外科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理发师的职责范围,社会大众轻视他们,从不认为他们的工作与内科医生一样,也属于值得尊敬的医学范畴。这种想法对现代人来说简直不可理喻。

综上所述,本作是一幅与“忧郁”相关,并用以表明自身立场的铜版画杰作。

画面中的小道具多到惊人。北方画家那种不把眼睛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一五一十地画出来就不舒坦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作品中。能够在高24cm、宽不到19cm的超小型金属板中考虑、配置如此数量的物品,并精确、富有变化地画出来——这种气魄、这份执着、这一惊世骇俗之举,已经凌驾于艺术之美,牢牢抓住了观者的心。

在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物前,忧郁女士(Ms. Melencolia)收拢双翼坐在台阶上。她腰上挂着钥匙串和荷包,腿上放着一本上锁的厚重书籍,或者是一个做成书本外形的小钱箱。后者的可能性较高。因为上锁的钱箱是萨图尔努斯吝啬的象征,米开朗琪罗也曾在创作“忧郁质类型之人”的雕像时,在人物捧着双颊的手臂下方加入了钱箱。

不过吝啬与节俭之间很难划清界线,不知道丢勒是如何理解它们的。德国人以擅长捂钱袋子出名,而从丢勒的旅行日志与记账本没什么区别这一点来看,他想必也是个对金钱具有强烈执着心的人。也许丢勒本人根本不觉得吝啬是罪恶的行径,甚至有可能认为吝啬能使人的金钱观变得更加健全呢!

建筑物的墙壁上雕刻着上文中提到过的魔方阵,其上方有一口钟。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钟与铃铛一样可以利用它发出的声音召唤超自然之物。(难道想聆听神谕吗?)钟旁边的沙漏代表着时间(也许是画家希望能够在创造出满意的艺术品前一直活下去吧)。沙漏的左边还有天平(测量真伪的必需品)和直立的梯子(连接天地的梯子也是地上之人与天界交流的工具)。

天平下方,一位长有小小羽翼的小天使正全神贯注地写着什么。天使在此登场的理由恐怕与标题有关。前文中曾提到忧郁分为三个阶段,如果达到最终的第三阶段就能“获得天使般的睿智”。画面中,小天使垫着一块布坐在车轮形状的圆形大石块上。从石块中央的圆形空洞来分析,这也许是一个石磨。如果真是如此,那从石磨的象征性来看这就意味着惩罚与殉教,不过事实真相恐怕不是这样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条瘦骨嶙峋的狗像胎儿般蜷缩在小天使脚下,这是代表内向、忧郁的姿势。然而瘦狗身前的球体以及身后那个巨大多面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又象征着什么呢?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多面体的表面竟然还浮现着白色的斑痕(看起来有点像骷髅)。这是经过缜密测算才下刀雕刻的丢勒作品,想来不可能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因为形状不太分明,所以很难断言这究竟是什么。

地面上凌乱摆放着木工的工具(萨图尔努斯赋予人建筑的才能)。长钉、看起来不太锋利的细长锯子、像木片一样的规尺、水准尺、钳子、锤子,还有炼金术师必备的风箱。这些东西会摆在地上无人收拾是忧郁女士正在苦思冥想的缘故吗?她右手拿着的圆规既是设计的标志,也是画圆(完全体)的工具。她是否要在最后关头使用圆规来完成她的作品呢?这件成品能够如她想象的一样完美无瑕吗?此刻风止钟声静,沙漏上下的细沙数量完全一致,天平不偏不倚维持平衡。她头上的叶冠最终能否化为胜利的桂冠?说不定旁边的小天使正在为作品打分呢。

不仅细节上的谜团堆积如山,这幅作品连关键的主题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位代表着“天才艺术家”的忧郁女士将她敏锐的视线投向上空。这似乎是一刹那灵光乍现的眼神,也可能是察觉到自己的创造性已经达到极限的呆滞停顿。

有名的美术史学家们对这幅作品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将灵感到来的瞬间视觉化的作品”,另一种则认为本作展现了“艺术家的挫折”。由于两种说法都拥有极具说服力的论点论据,所以让人非常困扰。与很难区别天才与懒汉一样,让出生于遥远后世、生活在异国的日本人判断究竟哪种说法更加准确,我觉得实在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也许有人会抱怨丢勒为什么不好好把自己的作品解释清楚,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的绘画就是全部,画完了一切就结束了。在文章中絮絮叨叨解说一大通的人从来都不会是画家,这是写书人的工作,或者说是不务正业的爱好罢了(所以说我自己在文章里也常常跑题,以此自省)。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的完成者,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著名宫廷画家。被称为“耳朵之国”的德国虽然天才音乐家辈出,却极少出现实力强劲的画家。从古至今德国画家的第一把交椅现在仍然属于丢勒。



1490~1530年大事记


[1] 萨图尔努斯(Saturnus),罗马神话中的农神,与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农耕之神、主神宙斯(Zeus)之父克洛诺斯(Kronos)为同一神,也是土星的守护神。——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塞利格曼自传 真实的幸福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出乐观的孩子 曲线的秘密 穷人的商机 穷忙族 清算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