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历史军事 >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三天的七月革命

书籍名:《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作者:中野京子
推荐阅读: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txt下载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笔趣阁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顶点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快眼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三天的七月革命,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从优待逃亡贵族和圣职人员开始,以权力向国王集中为目的的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和当时的经济萧条互起作用,招致了民众和资产阶级的不满(另一面,在贵族回国的这段时间里,丝带和羽毛装饰再度流行起来,女性时尚恢复了优雅这一点倒是无可争议)。

查理十世在波利尼亚克的建议下,准备采取与历任国王相同的手段,即通过战争来转移国民的不满。他决定出兵阿尔及利亚(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控制由此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总统承认其独立为止,想必令阿尔及利亚不胜其烦吧)。

但是最终,这场侵略战争也没能安抚民众。在选举中,反政府派占据了多数。国王让步了吗?没有,恰恰相反。查理十世深信,大哥路易十六就是因为一味软弱地接受对方的要求才招致了革命,被砍了头。所以,他绝不能重蹈覆辙,必须保持着强硬的态度,让人们知道国王的权威。


法军进攻阿尔及利亚


查理十世发出紧急敕令,企图解散尚未召集的下院,通过修改选举法来减少反对派,并停止报道自由。此举完全无视宪法的存在。

请回想一下,路易十六曾研究《英国史》,发现查理一世被处决的原因是他的强硬路线,所以他选择了与之完全相反的道路。之所以没有奏效,可以说是因为时代和条件都相差太多。而这次弟弟又研究哥哥的失败,得出了应该采取相反策略的结论,也可以说他效法了查理一世路线,完全没有考虑时代的变迁和人权思想的兴起。

巴黎市民对这项严重落后于时代的敕令极为愤怒。很快巷口就筑起了路障,自发聚集的人们振奋精神,带有波旁家徽的百合花旗被扯下,三色旗飘扬。这就是历时三天的“七月革命”。

强势到底的国王立即出动了军队。枪声响起,刀剑交锋,怒吼,惨叫,鲜血喷涌。即便如此,市民依然没有停止抵抗,士兵的补给却跟不上了。因为士兵们缺乏斗志,有的投靠了市民一方,有的逃跑,而且因为阿尔及利亚战争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人数原本就已经不多了(实在是个糊涂的国王)。


七月革命


人群涌到了卢浮宫。狼狈的查理十世宣布罢免波利尼亚克,撤回敕令,但为时已晚,因为所有人都要罢黜老国王。可以说,这次后来被称为“光荣的三天”的革命给了波旁致命的一击。



波旁王朝的遗产


在战斗的走势变得明朗之后,大资产阶级在水面之下决定了下一步棋。他们最想避免的,是曾经的恐怖政治再次到来。革命后的混乱是最可怕的。于是,他们想出一条秘计。为了阻止第二个罗伯斯比尔、第二个拿破仑出现,最后保留君主制,但必须是民主的君主制,像查理十世这种梦想着在法国再次实行君主专制的国王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那有谁呢?只有一个人。波旁支流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从路易十四的弟弟开始,他是第六代。

就这样,路易·菲利普一世诞生,查理十世被迫退位。脑袋还能长在身上就已经很好了。不,这或许是更大的屈辱。这无异于对他的蔑视:就算让你活着你也不能上场比赛了。被废失意的国王和儿子、儿媳玛丽·泰瑞丝以及一帮溜须拍马之徒一起逃亡英国,6年后死在意大利。兄弟两人,不足15年便演完了昙花一现的王政复辟剧。

波旁家族——不,准确地说是核心的波旁支持派——还没有放弃。他们将已经放弃王位继承权的昂古莱姆公爵奉为路易十九,然后又将他的弟弟贝里公爵的儿子尚博公爵奉为亨利五世,抓着未做完的梦(大概是感觉太舒服了吧)不放。然而无论无力的贵族在逃亡地点怎么闹,都不过是斗输了的狗在远远地嚎叫。两个人在留下子嗣之前去世后,波旁的直系就此断绝。

波旁王朝曾经极尽荣华,但是这样看下来,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它的结束是必然的。昔日路易太阳王的光环太过耀眼,只是助长了自尊心,缺乏灵活性,最后自取灭亡。但是它还是为法国留下了凡尔赛宫,以及法国对世界的文化优势。



迟到的共和制


在此稍微提一下之后的法国。

路易·菲利普一世在位18年,他在这期间变得越来越保守和反动,终于失去了民心,在“二月革命”中(法国好像在不断地革命,几乎让人觉得他们在滥用“革命”一词)被驱逐,君主制完全结束。终于建立了共和制。

然而这还没完。因为接下来的是路易·拿破仑,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弟弟的儿子)。他通过选举成为总统,却抱着和伯父一样的野心,发动政变,从半途开始成了皇帝拿破仑三世!

对东方人而言,这种不屈不挠的反复——就像用人物来表达抽象概念的画一样——让人很难理解。法国完全恢复共和制,是从将拿破仑三世赶走的1870年开始的(这时也险些发生王政复辟)。也就是说,那不过是140年前的事情。


法国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或许是抱着这次一定要得到“自由”的愿望,1886年,在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时,法国人募集捐款,将“自由女神像”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这就是现在屹立在纽约自由岛上的那座著名的铜像,让人不禁联想起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