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2)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第22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出身贫苦的上海棉纱大王穆藕初是从学徒做起,一路靠自修出国留学,返国创业成为巨商,因自身苦学经历,穆透过蔡元培在北大设立"藕初奖学金",帮助家境清贫但成绩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1920年,罗家伦北大毕业,与段锡朋、康白情、汪敬熙、周炳琳、孟寿椿等五四活跃学生都获得藕初奖学金资助赴美。
追随蒋介石 开办大学教育事业
罗家伦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次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后又转到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却未获任何学位。
1926年,罗家伦返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由于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南下支持国民政府,不少五四运动者先后加入国民党 ,促使罗家伦确定政治路向。与一般自由派学者不同,罗家伦义无反顾地投入国民政府北伐队伍,追随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战地政务委员兼教务处长。
蒋介石攻下南京,罗家伦出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又因为蒋介石清党后,需要建立国民党全新信仰与党政人才班子,好与武汉政府,甚或汪精卫、胡汉民等人抗衡,在罗家伦协助下,蒋介石创建中央党务学校,亦即中央政治学校、台湾政冶大学前身,蒋介石亲任校长,罗家伦以教务主任、代教育长等职务出掌校务。
1927年11月11日,时年三十一岁的罗家伦和上海闻人张钧丞之女张维桢结婚,蔡元培证婚。张维桢不仅家世好,沪江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且是校园美女;罗家伦其貌不扬,但以五四运动名扬南北,两人结合一时成为八卦话题。
回首当年,身材五短的罗家伦,苦恋沪江大学校花张维桢,以八年一百多封情书感动佳人,才将校花追到手。两人恋情受瞩目,传说张维桢曾开三个条件才点头下嫁:一、要留学取得洋博士学位。二、学成后回国任教大学校长。三、夫妻不可公开并行,要保持相当距离。不过日后友人的说法则显示,上述传说可能仅是街头巷尾穿凿附会而已,两人得结良缘,主要是罗家伦的文章写得漂亮,字杰出,有感情,善于辩论,勇于尝试的个性。
承蒋介石之命,罗家伦自1927年开始,与戴季陶在南京筹设"中央党务学校",对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四领域进行授课研习,以培养国民党党务人才、强化党务,训练学生关于党务与社会运动的参与与宣传,配合国民党推动训政、发动清党的需要,并宣传国民党作为立党精神基础的三民主义。在罗家伦的建议下,蒋介石延续孙中山颁给黄埔军校的"亲爱精诚"为校训,展现党校的革命与军事性质。
中央党务学校几经变革,迁台后改制为政治大学。为纪念罗家伦,位于台北政大于1955年在校门口兴建两座两层楼教学馆,其中"志希楼"用以纪念罗家伦,本是图书馆,目前为政大理学院教室。
随北伐军势力兴起,北方民间兴起反对军阀主张,一度对国民党革命军抱持很大期望。1928年,罗家伦在蒋介石全力支持下,取代无意就职的孙科,前往北京将原先因庚子赔款办校、隶属外交部管辖、培养留美学生的"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直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继而任首任校长。清大开始招收女生始于罗上任后,他也淘汰不适任教师,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大学各系研究所。
中原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与平津附近的山西军阀阎锡山关系恶化,北伐军形象每下愈况,身在北京的罗家伦蒙受很大压力。又因罗家伦推动"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的"四化"办学,提倡军训等课程,作风专断,引发部分清大学生、校友不满,引发一股"驱罗"风。
入主清大不到两年,罗家伦即辞职南返,清大校长因此空悬一年余。这段时间,罗家伦以国民政府战地政务员身分,与熊式辉共赴济南,向日本军阀交涉五卅惨案的善后事宜,但遭日本军阀蛮横拒绝,同样无功而返。
返回南京后,1932年9月5日,罗接掌由东南大学与江苏境内其余八所大专学校合并改组的中央大学,由于重视实验,充实研究与图书器材,又延揽不少人才担任教授,治校成绩颇突出。在蒋介石支持下,中央大学下设文、理、法、教、农、工、商、医等八个学院,成为全国院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大学。罗家伦强调,中央大学的使命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