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首页
玄幻
武侠
科幻
历史军事
都市言情
科普学习
现代
古典文学
哲学心理
书评
外国小说
文学理论
侦探推理
惊悚悬疑
传记回忆
杂文随笔
诗歌戏曲
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结语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书籍名:《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结语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重要方针落实到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各个方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做好学问。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在重要会议上述及“三大史诗”,并将这些史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话字字珠玑,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表述和意义传达,也给史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乃至中国文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登峰战略”,民文所的“中国史诗学”作为“优势学科建设”获得立项资助,研究力量从几年前的院级重点学科12人扩展为18人;平均年龄43.6岁,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人。“中国史诗学”作为优势学科的再次出发,令学统得以承继,令学科发展获得更多制度性保障。中国史诗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当前史诗研究较以往增添了若干新的关联域,如音乐、戏剧、曲艺、绘画、建筑、传统体育、文化翻译、现代传媒、语料库建设及词频分析等,需要集纳更多的跨学科人才;南方史诗和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史诗的知识体系建构还需进一步拓展;中外和域外史诗理论的比较观照尚显薄弱,经典性著述的译介工作滞缓;各民族史诗的汉译工作远远落后于民族文字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文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问题既然存在,就不能置之不理,需要大家共同应对。
2017年,朝戈金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人文大会开幕式上讲过这样一句话:“机器人可以写诗,但永远不能取代荷马和普希金。”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今天,尽管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得以传播、记录、保存、建档,或进入数据库和互联网,或在电影、歌剧、音乐剧、网络文学、微信、快手等各种当代艺术创作和新媒体形式中找到跻身的机会,但不能取代各民族的史诗演述人、故事讲述家和歌手,更不能替代民间生活世界中气韵生动的口头交流艺术。我们更要警醒的是,口头传统历经代代相承,其文化生态却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技术进步中连续遭遇各种冲击和挤压,史诗或其他民间文学形式的存续力已然面临诸多的威胁和风险。在今后学科发展规划中,我们拟重点实施一系列研究计划,包括田野基地建设与资料学建设并重;传承人的跟踪调查与田野研究;特定史诗传统的长线研究;重点史诗文本的搜集、整理、翻译等;跟踪中外史诗研究的前沿成果,编译经典性史诗学理论读本;民俗学和口头诗学的理论方法论研究;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加强史诗传统存续力的对策性研究,同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三大史诗、南北方诸民族跨境史诗传统的调查研究;等等。我们将继续秉持民文所优良的学术传统,坚持在调整中发展,突出优长,整顿队伍,明确方向,保持开放,形成合力,砥砺前行,从而让中国史诗学今后的步履更为稳健。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回看光辉岁月,我们唯有谨记过去的曲折,面对今天的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后代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遗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书籍: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