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第八章 七十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移

书籍名:《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第八章 七十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移,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古典文学的终结,也是现代文学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国家走出中世纪的步武,中国文学体系开始从古典向现代转型。就学术史而论,1949年迄今七十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界建立了两个研究范式:一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二是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最近二十年,学者分别从民国文学和跨学科等方向进行突围,尝试建立新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的出现


1957年前,中国近代文学学科尚未建立,但学界对近代文学的拓荒性研究早已展开。五四运动后,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872—1922)》,申报馆,1922)、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世界书局,1932),均把清末到作者著史时为止的文学作为相对独立的段落考察;均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均把此期文学分为旧文学(或古文学)与新文学两个系统;均以为此段文学具有过渡性质。其迥异处在于:胡、陈站在进化论立场,扬新而抑旧;钱氏较为客观,但其护惜古文学的心思则隐藏于纸背。三位学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工作规定了此后近代文学研究的大致方向。

1957年,教育部所颁《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根据新旧民主主义理论,参照历史学界的相关论述,提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学”命题。学界对此迅速作出回应。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55级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集体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58),皆设了“近代文学编”。1960年,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小组编著的《中国文学史》(1960)专设“清及近代部分”,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编写小组编撰的著作径直取名《中国近代文学史》(1960)。1963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63)最后一编就是“近代文学编”。至此,与古代文学学科、现代文学学科相对的近代文学学科的断代地位正式确立;近代文学研究中首个范式“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初步形成。这一研究范式的主要特征: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近代文学的上限,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其下限;以反帝反封建文学为论述主体;以前后脉联的资产阶级启蒙文学、改良文学和革命文学为叙述框架;以泛政治化原则和进化论史观为指导,对进步的、革命的作家给予肯定,对复古的、保守的作家给予否定;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形式主义、拟古主义等术语论析作品的创作方法,等等。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的“近代文学编”由季镇淮撰写。季镇淮用“文学潮流”的概念来论述近代文学的演化过程;对有些研究对象的艺术把握精辟独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发轫期的最好成绩,成为近代文学学科此后发展的基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