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专制主义的发展(1)
《现代世界史》法国专制主义的发展(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法国文化取得这种支配地位,与一个轻视政治自由的政权息息相关。这种文化装饰美化了历史学家口中所谓的路易十四“君主专制制度”,尽管这位国王从来就没有做到“专制制度”一词使人认为的那样:“权力大无边”。太阳王必须要获得贵族和其他社会阶级的合作;他的权力方方面面都受到各种地区机构的制约,各种法国法律传统的制约和一种支离破碎的地方经济制度的制约。从封建观点来看,法国具有政治自由传统。它与欧洲其他各国一样,也有过相同的封建自治历史。法国有三级会议,虽然从1615年以后就一直没有召开过,但在法律上也从未被取缔过。有些地区,省三级会议仍经常举行,保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和课税的权力。大约有十二个机构称为“Parlements”。这些Parlements与英国的议会(Parliament)不同,已经发展成为法院,每一个都是国内某一地区的高等法院。这些高等法院坚持一些它们认为国王不能违反的“基本法”,并常常拒不执行它们宣称为违法的国王敕令。揭开外表,法国的内部结构几乎与德意志一样四分五裂(见第153页地图)。法国市镇持有特许状,享受公认的权利;许多大省依据与王室达成的古老协议,享有自治特权。这些地方自治权是酿成制度一片混乱的主因。大约有三百种“习惯法”或地区法律制度;人们发现,出外旅行,途中有时更换法律比更换马匹还要频繁。古老的省界上,内地税卡林立。庄园领主征收形形色色的通行税。国王征税,在有些地方轻一些,在其他地方就重些。全国既没有统一货币,也没有统一度量衡。法国是一块块拥土自立的领地,凭效忠国王的纽带连结在一起。
当这种较为古老的封建自由在德意志取得胜利,从而把神圣罗马帝国弄得分崩离析的时候;当它在英国成功地过渡到较为现代的政治自由形式,即带有贵族色彩的议会国家的时候;在法国,它却是自毁信誉,不受重视。这种中古时代的或地方的自由,在法国成了混乱的同义词。上文已经讲述过,16世纪宗教战争动乱以后,人民是怎样如释重负地转向君主制度,亨利四世以及随后的黎塞留是如何着手加强君主制度的。“投石党”动乱更激发了人们对法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渴求。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刚刚签署,就爆发了“投石党”动乱,那时路易十四还是个小孩,动乱的矛头直指摄政的红衣主教马萨林。这是一场未遂革命,领导革命的是高等法院和贵族,与1789年发起法国大革命的领导成分相同。1648年,各地高等法院,尤其是巴黎高等法院,力主它们有权宣布一些敕令违法。巴黎蓦地垒起路障,爆发了街头巷战。像往昔经常发生的那样,贵族起来叛乱了。领导权操在一些头面贵族手中,他们财雄势大,相信一旦遏制国王的权力,就可掌握国家的治理大权。贵族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期望在会议中能够控制资产阶级和教士。《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后,失业的士兵带着武器,在贵族的率领下成群结队地流窜农村,骚扰农民。倘若贵族能为所欲为,那么庄园制度将会更加沉重地压在农民身上,这是很有可能的。东欧的情况就是如此。那儿得胜的领主此时此刻正榨取农民,迫使他们提供更多的劳役。后来,反叛贵族还把西班牙军队引进国内,尽管法国与西班牙处于交战状态。到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和高等法院一起,撤销他们对反叛贵族的支持。这场骚动以彻底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资产阶级和贵族不能一道工作,因为贵族引进西班牙士兵参与反叛,激起全法国人民的愤懑,还因为“投石党”分子没有系统的或建设性的纲领,尤其在高等法院抛弃他们以后更是如此。他们的目的只在推翻不得人心的红衣主教马萨林,为自己捞取一官半职和好处而已。
“投石党”动乱以后,如同宗教战争过后那样,法国的资产阶级和农民为了保护自己,反对贵族的种种要求,有心欢迎国王行使强权。而年青的路易十四正是这样的人物,他是惟恐不能把一切大权独揽在手的。1661年,马萨林一死,年方二十三岁的路易就宣布,他要亲自治理国家。他是波旁家族的第三代国王。亨利四世和黎塞留曾经确立的波旁家族的传统,是要收拾闹独立的贵族,不许他们捣乱,路易十四也照此办理。他并不是一个有非凡才干的人物,然而他却具有在能干的执政者身上往往找得到的那种能力:从与专家谈话中学到许多东西。他所受的教育,因为原来特意安排得浅一些,所以并不是很好的。然而,他自有自己的本事,就是能够理解和坚持执行确切的政策路线。他在日常工作中特别井井有条、勤勤恳恳,终生谨慎小心,躬亲朝政。他孤芳自赏,很爱他的国王地位,极愿人家谄媚奉承。他喜欢大摆排场,喜欢繁文缛节,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这只是他使用的策略手段,而不是个人的灵机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