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第134页

书籍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    作者:司马光
推荐阅读: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txt下载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笔趣阁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顶点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快眼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9》第134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道成遣陈显达、张敬兒及辅师将军任农夫、马军主东平周盘龙等将兵,自石头济淮,从承明门入卫宫省。袁粲慷慨谓诸将曰:“今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付托,不能绥静国家,请与诸君同死社稷!”被甲上马,将驱之。于是陈显达等引兵出战,大破杜黑骡于杜姥宅,飞矢贯显达目。丙申,张敬兒等又破黑骡等于宣阳门,斩黑骡及丁文豪,进克东府,余党悉平。萧道成振旅还建康,百姓缘道聚观,曰:“全国家者,此公也!”道成与袁粲、褚渊、刘秉皆上表引咎解职,不许。丁酉,解严,大赦。
    不久,丁文豪的军队得到刘休范已经被杀的消息,慢慢地后退为解散做准备。丁文豪厉声说:“难道我独自就不能夺取天下!”许公舆谎称桂阳王刘休范未死,此时正在新亭,官民惊恐疑虑,纷纷向新亭奔去,把萧道成的大营误认为刘休范的大营,呈递名帖求见的人,多达数千。萧道成看到这种情况,烧掉了全部名片,来到北城门上,对众人说:“刘休范父子已在昨天被杀,尸体被扔到了劳山南冈下。我是平南将军萧道成,各位不妨都看清楚了。名片都已被烧毁,无须担心惧怕。”
    萧道成命令陈显达、张敬兒与辅师将军任农夫、马军主东平人周盘龙等领兵从石头渡过秦淮河,自承明门进入宫中保卫宫廷和朝廷各机构。袁粲对诸位将领慷慨激昂地说:“如今,贼寇已经逼至眼前,而人心离散,我接受先帝托孤之命,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与各位一起为国效命。”穿上铠甲,跨上战马,准备冲到外面。陈显达等领兵出战,与叛军交战,在杜姥宅将杜黑骡打得大败,陈显达的眼睛被一支流箭射中。丙申日,张敬兒等又在宣阳门将叛军打败,斩杀杜黑骡和丁文豪,乘胜将东府攻克,平定了全部叛党余孽。萧道成整顿士卒,返回建康。百姓夹道围观,说:“就是这位将军保全了国家啊!”萧道成和袁粲、褚渊、刘秉一起上表引咎辞职,朝廷不批准。丁酉日,将解除戒严,实行大赦。
    柔然遣使来聘。
    六月庚子,以平南将军萧道成为中领军、南兖州刺史,留卫建康,与袁粲、褚渊、刘秉更日入直决事,号为“四贵”。
    桂阳王休范之反也,使道士陈公昭作《天公书》,题云“沈丞相”,付荆州刺史沈攸之门者。攸之不开视,推得公昭,送之朝廷。及休范反,攸之谓僚佐曰:“桂阳必声言我与之同。若不颠沛勤王,必增朝野之惑。”乃与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郢州刺史晋熙王燮、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张兴世同举兵讨休范。休范留中兵参军毛惠连等守寻阳,燮遣中兵参军冯景祖袭之。癸卯,惠连等开门请降,杀休范二子,诸镇皆罢兵。景素,宏之子也。
    乙卯,魏诏曰:“下民凶戾,不顾亲戚,一人为恶,殃及阖门。朕为民父母,深所愍悼。自今非谋反、大逆、外叛,罪止其身。”于是始罢门[门:一个家族的所有人。]、房[房:一个家族的一个支系。]之诛。
    柔然派使节前来拜访。
    六月庚子日,将南平将军萧道成升任为中领军、南兖州刺史,留在京师建康驻守,并与袁粲、褚渊及刘秉四人轮流到宫中值班,裁决政务,当时号称“四贵”。
    桂阳王刘休范起兵反叛时,命令道士陈公昭撰写《天公书》,题曰“沈丞相”,送到荆州刺史沈攸之手下守门的人手中,沈攸之并未打开看,就对送书人进行搜捕,深究调查,最后将陈公昭捉拿,把他送交朝廷。等到刘休范反叛,沈攸之与其同僚门客说:“刘休范必然声称我响应他的反叛,如果不奋身勤王,定会增加朝野对我的误解。”便会同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湘州刺史王僧虔和雍州刺史张兴世,一起举兵,讨伐刘休范。刘休范将中兵参军毛惠连等留在寻阳守卫。刘燮命令中兵参军冯景祖领兵攻打毛惠连。癸卯日,毛惠连等开门投降,冯景祖将刘休范的两个儿子诛杀,各州才撤回军队。刘景素是刘宏之子。
    乙卯日,北魏颁布诏书说:“下等小民,凶残暴戾,从不顾及亲属,一人作恶,使全家遭祝。朕身为百姓的父母,感到十分怜悯哀痛。从今开始,若不是谋反、大逆、外叛及其他罪行,只处罚一人。”于是,将灭门、灭房的诛戮撤销。
    魏显祖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慎择牧守,进廉退贪。诸曹疑事,旧多奏决,又口传诏敕,或致矫擅。上皇命事无大小,皆据律正名,不得为疑奏;合则制可,违则弹诘,尽用墨诏,由是事皆精审。尤重刑罚,大刑多令覆鞫[鞫:对犯人进行审问。],或囚系积年。群臣颇以为言,上皇曰:“滞狱诚非善治,不犹愈于仓猝而滥乎!夫人幽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尔。”由是囚系虽滞,而所刑多得其宜。又以赦令长奸,故自延兴以后,不复有赦。
    秋七月庚辰,立皇弟友为邵陵王。
    北魏显祖勤劳地治理国家,赏罚严明,十分慎重地选拔州、郡长官,对廉洁的官员加以提拔,对贪官污吏一律罢黜。从前,各部门遇到疑难困惑的事情,多数当面上奏,听从皇上决断,然后再口头转述皇上的决定,这样有时会歪曲或传出假的圣旨。太上皇献文帝下令,无论案件大小,都要以法律为依据辩证判断,不可以轻易地就作为疑难上疏请示。与法律相符的,会得到朝廷的批准,与法律相违背的,会遭到朝廷的批驳,全部用手诏直接发出。从那时起,诉讼案件,都能得到认真周密的办理。太上皇对刑事判决尤为重视,只要是死罪,很多都命令复审,有些囚犯被关押在监狱中好几年未能定案。大臣们颇有意见,太上皇说:“长期羁押,当然并非好办法,但是与轻率乱杀相比不是要好些吗?人在监狱里受到痛苦,就会一心向善,因此聪明的人把监狱当成磨炼的场所。朕特意让犯人遭受一点苦楚,希望他们自己悔改,然后再宽恕他们!”从此,囚犯虽然遭受较长时间的囚禁,但对他们的处罚多数比较适当。太上皇还觉得普遍赦免罪犯,反而是对犯罪的鼓励,所以自延兴以后,北魏再未实行大赦。
    秋季七月庚辰日,将皇弟刘友封为邵陵王。
    乙酉,加荆州刺史沈攸之开府仪同三司,攸之固辞。执政欲征攸之而惮于发命,乃以太后令遣中使谓曰:“公久劳于外,宜还京师。任寄实重,未欲轻之;进退可否,在公所择。”攸之曰:“臣无廊庙之资,居中实非其才。至于扑讨蛮、蜑[蜑:古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在水上生活,以船为家。],克清江、汉,不敢有辞。虽自上如此,去留伏听朝旨。”乃止。
    癸巳,柔然寇魏敦煌,尉多侯击破之。尚书秦:“敦煌僻远,介居西、北强寇之间,恐不能自固,请内徙就凉州。”群臣集议,皆以为然。给事中昌黎韩秀,独以为:“敦煌之置,为日已久。虽逼强寇,人习战斗,纵有草窃,不为大害。循常置戍,足以自全;而能隔阂西、北二虏,使不得相通。今徙就凉州,不唯有蹙国之名,且姑臧去敦煌千有余里,防逻甚难,二虏必有交通窥𨵦之志;若骚动凉州,则关中不得安枕。又,士民或安土重迁,招引外寇,为国深患,不可不虑也。”乃止。
    乙酉日,为荆州刺史沈攸之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官职,沈攸之坚定推辞。朝中执政的官员想要征召沈攸之返回京师,却不敢发布调令,于是声称皇太后王贞风有令,派宦官前去对沈攸之说:“你长久在外劳苦,应当返回京城了。朝廷让你承担的责任实在重要,并没有使之减轻的打算。因此,是否进退,由你定夺。”沈攸之说:“我的为人,并非国家栋梁之材,在京师供职,是我力所不能及的。然而,让我去征讨蛮族、蜑民,平定长江、汉水地区的叛乱,不敢推托。虽然这是我自己提出的请求,但去留的问题,仍然俯首听候朝廷的旨意。”这样,这项调动才停止。
    癸巳日,柔然对北魏的敦煌发动进攻,被敦煌的尉多侯打败。尚书上奏说:“敦煌处于偏远之地,被西方、北方两大强寇夹在中间,恐怕无自保之力。不如将城池放弃,把百姓全都迁到凉州。”文武官员集会讨论,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唯独给事中昌黎人韩秀不赞同,他觉得:“敦煌城池的设置,是很久以前的事,虽然与强大的贼寇相邻,但百姓对沙场交战,已经十分习惯。就算有几个小贼,也不会掀起大浪。按照平时的驻防,足够保全自己。而且,敦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将西方、北方二敌的接触隔断,使他们不能交往。如果强行把当地的百姓迁到凉州,不但要承担丧失国土的罪名,而且,姑臧与敦煌相距千里,布防、巡逻都非常困难,两个强敌必然有联盟、侵略的野心。若是骚乱了凉州,那么关中百姓就不能安心生活。同时,官员或百姓若是有人因安土重迁而将外寇招来,那么里外合力,势必为国家造成深远的祸患,不可不再三考虑。”于是停止了放弃敦煌的计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文白对照资治通鉴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0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8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7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6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5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4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3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2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