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投资核心资产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投资核心资产

8.2 海外启示录:四要素催生英德美日四国技术主导产业

书籍名:《投资核心资产》    作者:王德伦
推荐阅读:投资核心资产txt下载 投资核心资产笔趣阁 投资核心资产顶点 投资核心资产快眼 投资核心资产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投资核心资产》8.2 海外启示录:四要素催生英德美日四国技术主导产业,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我们已从产业、人才、制度、市场等四个维度说明了中国正处在新一轮创新周期之中。在全球经济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四国在这些要素的作用下,也孕育出了新的产业。接下来我们主要以这四国为例,更好地理解和展望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8.2.1 1790~1830年,英国培育纺织、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创新产业


传统羊毛制品纺织业、煤炭业和以生铁为主导的钢铁业为英国产业转型提供了支撑。18世纪80年代之前英国是羊毛制品净出口国,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棉纺织业第一大出口国。此外,英国建立了以煤炭驱动的钢铁业、以蒸汽驱动的铁路业。蒸汽机在英国的使用量迅速增长,在“工业革命”期间大大高于德国和法国。

不断涌现的新发明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技术支持。英国纺织业、蒸汽机及机械制造业等不断涌现的新发明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将这些发明应用到生产活动中大大提高了英国在世界总产出和世界贸易中的领导者地位。部分新发明如表8-2所示。

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在主要工业城市聚集。英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条件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圈地运动导致的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化程度大大提高。英国人口在“工业革命”期间从1771年的700万上升到1831年的1400万,城市人口的迅速集聚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础的人力条件。

表8-2 部分新发明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史》,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殖民地为英国“工业革命”制成品提供了市场。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后控制了美洲殖民地,再加上英国其他的广大殖民地,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多样化的原材料来源,并且为输出工业制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达到高潮的重要需求条件之一。

从政府和制度角度,英国私有化进程、专利保护这些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创新型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使土地私有化加快,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英国国王通过宗教改革将教会占有的大量土地私有化,促进土地市场的自由流通。此外,宗教改革对人民思想意识进行了一次大解放,鼓励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圈地运动促进了小资产阶级转向大资产阶级,实现了占有资本的资产阶级和以出卖劳动为生的无产阶级的分化,大大刺激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可能性。

英国政府重视专利保护和海外殖民霸权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和资本积累两个生产要素条件。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申请专利的高潮,有关造纸、军火和皮毛等物质制造方法的专利被批准。更重要的是,英国专利制度鼓励了外来发明者移民。这些专利积累为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的扩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8.2.2 1870~1910年,德国催生光学、合成化学、汽车等新兴产业


德国铁路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上游来看,铁路建设推动了对铁轨和机车制造的需求,进一步引发对上游的钢铁和机械生产的需求。铁路运输的便利使得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更容易发生,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等地。

农奴改革、注重教育提供了优质人力,使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在供给方面,德国人口向城市集中,为产业革命提供了人力要素条件。农奴制改革实现了地主和农民生产关系的分离,地主因为失去佃农获得赎金,进而渐渐转化为资产阶级;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后成为以出卖劳动为生的劳动者,转化为无产阶级。

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统一为德国产业革命确立了要素条件。德国培育了世界上一流的产业工人。德国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世界第一流的教育理念、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19世纪60年代,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德国文盲率从1841年的9.3%下降到1895年的0.33%。

由于德国的独特消费理念,其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德国催生了完备的行业标准。德国培育了2300多个世界品牌,这些品牌无一例外都是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打造的。德国消费观念独特,在耐用品消费上追求持久耐用的产品特性,重视产品内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德国消费行为的独特性可以通过各行各业的行业标准体现出来。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专门制定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为德国产业竞争力领先于世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德国制度建立上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在于取消了各邦之间的经济分割状态,统一货币和国内市场。此外,德国政府逐步推动铁路行业国有化,建立全国性铁路网,鼓励形成行业垄断组织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8.2.3 1940~1980年,美国打造硅谷、曼哈顿两大产业集群


“二战”后美国形成了大量充满活力的世界级产业,以硅谷电子产业和曼哈顿金融业最有代表性。其他如底特律汽车、波士顿微计算机、休斯敦油田钻探仪器和服务业、纽约和费城之间的制药业等,在全球市场上也往往处于领导地位,能够通过行业规则和上下游的投入产出关系等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战”后人口红利催生美国相关产业发展。在供给方面,第一,美国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战”期间和之后,美国接受了全世界大量高素质移民,政府也大力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坚持不懈培育世界顶级大学。“二战”后,美国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负担退伍军人的再教育和训练费用,加大社会教育投资。第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使得美国能够最早获取商业先机,投资新兴产业来获取最大利益。

美苏争霸也为美国计算机、原子能等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和发明出现提供了催化剂。美国为国家安全进行的大量军事投入逐渐转化为民用技术,间接推动了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美国政府大量国防订单刺激了硅谷电子产业的繁荣,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发坚持不懈的投入培育了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对自由市场的坚定支持促进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对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促进了互联网相关产业的繁荣。



8.2.4 1950~1990年,日本产生休闲娱乐、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


“二战”后,日本产业发展逐渐多样化,为产业发展培育基础。从发展轻工制造开始,日本逐渐满足国际市场对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相关支持性产业。在经济复兴时期,日本在发展农业和纺织工业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美国经济援助的机会发展煤炭、钢铁、电力等上游产业,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随着石油危机这一外部负面事件出现,日本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开始侧重于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日本的战后经济发展过程是产业发展基本路径的典范。

日本经济发展体现出了从低级产业向高级产业演化的产业升级路径。因为日本采取了占领美国企业不去兼顾的细分市场这一发展战略,出现了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细分行业。这些支持性产业为创新产业提供了启动资金。人才储备和科研积累也有利于创新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日本产业变迁过程如表8-3所示。

表8-3 日本产业变迁过程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高级人才、研发投入促进创新升级。日本战后资金匮乏,缺乏天然生产要素,但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大学众多。日本通过高储蓄率迅速积累资本,研发强度超过美国。日本企业是主要的研发活动参与者。

日本政府通过直接干预产业发展规划和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在发展重化工产业时期,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获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长期贷款,并加入关贸总协定;对重点支持产业采取财政补贴和贷款支持政策,推出《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实现机械工业现代化。

日本政府采取灵活的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广场协议”之后,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并扩大对外出口,日本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日本政府开始调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在1997年通过《产业结构改革行动计划》来支持国内以电子、信息等产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巨大市场空间有力促进了日本经济起飞。日本美军的军事基地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直接推动了其经济从“二战”的废墟中复兴。其中,日本受益最大的是纺织和钢铁业,随着战争需求扩大,日本重化工产业随之迅速重新恢复生产。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将日本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内,对日本开放美国国内市场,协助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些有利因素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复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人偶的复活 满足人性 摄影美学六讲 老去的勇气 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 中国经济2020:百年一遇之大变局 中国经济2019:点题后改革时代 牛津通识读本:隐私 顿悟时刻:深度察觉自我发展 超级心智:如何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