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杂文随笔 >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

法则 不要因拒绝而气馁

书籍名:《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    作者:博多·舍费尔
推荐阅读: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txt下载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笔趣阁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顶点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快眼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财务自由之路:人生赢家的30条法则》法则 不要因拒绝而气馁,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杰菲特是一位著名演说家的崇拜者之一,听讲演让他心潮澎湃,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

杰菲特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听众对演讲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觉得演说家很可笑,抨击他的讲演。另一些人觉得他不是特别好,但也不是特别糟糕。可是,绝大多数人和杰菲特的观点一致,对讲演传达的信息有着同样的感受。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要将听到的内容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运用。

杰菲特走到演讲家面前,他想亲自问一问,为什么听众对于同样的内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这位演讲家回答说:“这三类听众是每个演讲者都会遇见的。虽然比例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规模较大的听众群中都会有发表批评和嘲讽的人、持中立观点的人以及被演讲内容打动的人。

“刚开始时我总是希望让每个人都满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些人将批评和否定看成是他们毕生的任务。敞开心扉接受新事物也需要勇气,而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勇气。

“我发现,当我开始从容面对这三种人的存在时,心里轻松多了。我把注意力只放在赞同我观点的听众身上。自那以后,我演讲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好转。”



三类人


每位赢家都知道如何面对拒绝。他知道,有三类人:

● 第一类人拒绝你。

● 第二类人犹豫不决,没办法采取行动。

● 第三类人接受你、你的计划和你的想法。



三个阶段


每一种想法和每一个计划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与内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嘲讽。项目得不到重视,有些人甚至会冷嘲热讽。

第二阶段:批评。嘲讽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现在有人持批评态度。第二阶段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进步,因为批评是人们首先必须面对的。

第三阶段:认同。对于坚持不懈且锲而不舍的人,别人逐渐地会改变原先批判的态度,认同取代了批评。尽管还会存在一些喜欢指指点点的人,但是这种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也不会有许多人附和。

幸亏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上述三种人。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你冷嘲热讽,但是你也不会得到所有你期望得到的支持。无论如何,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人对你给予积极的评价。



不因批评而气馁,在批评中成长


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也会遇见这三类人。问题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两种极端情况:一些人面对批评采取完全封闭的态度,然后暗自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吸取教训;而另一种人却非常在意别人的批评并因此立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些人总是在努力让别人满意,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对自己的背叛。

行为的艺术就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一方面,我们不应当对正确的批评置之不理,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某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并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当忘记,失败是难免的,遇到阻力也是必然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不因批评而气馁,在困境中成长。

对这两种极端情况进行明确的区分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考虑一下,别人的批评是建设性且合理的,还是只是无理的指责。

当你无法作出明确判断的时候,你就不必理会这些批评。脸皮厚一点的人肯定会比脸皮薄的人更有成就。

赢家学会不把无理的批评放在心上。他们认识到,这些指责的人问题出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同样也知道,冷嘲热讽的人、持反对意见的人会一直存在。众口难调,你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我们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东西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人,这样也很好——每个人都应当保留自己独立的意志,但是我们有权决定是否让自己受他人意志的阻挠。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喜欢我们所做的事,这并不可怕,只是我们不能让他们改变我们的想法。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你离开一幢房子时,倒干净鞋里的沙子。”进入房门之前要弄干净鞋上的尘土,这似乎更符合逻辑,可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在一幢房子或其他任何地方是被接受还是被排斥,这其实并不重要。根据平均原则,任何一件事物都总会有足够多的人喜欢它。

可是,也会有许多人拒绝同一样东西,而且他们还会经常赘述自己拒绝的理由,有一些论据听来会如鞋里的沙粒一样让人生厌。开始的时候,一些小沙子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你走了几公里之后,即使是很小的沙子也会把你的脚磨破,让你最后不得不停下来。赢家有能力把不合理的批评就像对待沙粒一样置之门外。



我们必须从容面对三类人的存在


可是为什么会存在上述三类人呢?为什么会有对任何事情都表示不满的人呢?青蛙和蝎子的故事可以说明其中的奥秘:

蝎子爬到一条河边,它不会游泳,于是就问青蛙能否把它驮到对岸。青蛙拒绝说:“我又不傻,还没等我们游到河中央,你就会用你的毒针刺中我,将我害死。”

“青蛙先生,你动动脑子,”蝎子说,“要是我刺死了你,我也得死。”

青蛙同意了,于是让蝎子爬到自己的背上。它们俩还没有游到河中央,蝎子就将自己的毒刺深深地扎进了青蛙背里。青蛙在咽气之前挣扎着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我们俩都活不成了。”

蝎子答道:“因为我是一只蝎子。”

有人会试图伤害你,其中一些人是出于嫉妒,另一些则是因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当然他们不会说:“我嫉妒这些人,所以我总找他们的碴儿。”嫉妒使他们的批评听起来似乎更有根据。

还有一些人把否定一切作为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不应当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爱挑剔的人将吹毛求疵看作自己的责任。也许你曾感到奇怪,为什么有人总是一再地撒谎,答案就是:因为他是一个骗子。小偷偷窃、骗子撒谎,否定一切的人总在批评,嘲弄一切的人总是冷嘲热讽。

只有一个办法能够避免批评:一无是处,无所事事。这是一个有用的办法。可是,我们不应当以抱怨的心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通过破坏别人的生活来转嫁自己的不幸。



是否受批评的干扰,取决于我们自己


正因为如此,赢家不会让自己受到批评的干扰。他知道,真正有杀伤力的并非批评和嘲笑本身,而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假如有人诬陷我们是绿色火星人军队的秘密首领,我们一定会一笑置之。当我们感到受伤害的时候,往往源于对自己缺乏自信。

任何人都不喜欢听到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但是处理的方式却各有不同,这是由各人的感觉所决定的。这种感觉指的是我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公司、对与我们合作的伙伴、对我们拥有的机会和市场潜力的感觉。但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的一点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感觉。无端的指责不会伤害到我们,能伤害我们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造成这种差别的并非你说的和做的事,而是我们说话以及做事的方式,我们的感觉是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事业心,但是仅凭一点微弱的愿望是不够的。当我们对自己的事业缺少感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批评打倒,在挫折面前丧失勇气。

赢家有不同寻常的事业心,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着热情。他们有求知欲、有上进心、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会付出100%的努力。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产生了这样一种感情的时候,他是不会轻易迷失方向的。

这样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实现目标的愿望越强烈,我们对于自己的事业的感情就越深厚。到那时候,别人再说什么都无关紧要了。因为对他们而言,自己的目标比别人的观点重要多了。



把精力集中在什么事情上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们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通往成功、幸福生活之路是:你要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那些能接受你的想法的人身上。多朝积极的方面想想,你可以把自己成功的经历写下来,以便随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你会体会到,当一个人能更好地遗忘自己的失败的时候,他就能获得更多的成功。当我们与碌碌无为的人谈话时,会发现他们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和灾难以及他们正陷入的悲惨境地。赢家与他们正好相反,他们喜欢讲述自己最近做得格外成功的事情。

前一种人总是沉溺于自己消极的记忆中,将自己的失败继续延续着,而赢家却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积极的记忆,并将自己的成功延续下去。前一种人会因每一个批评而动摇,而赢家却将这样的非难像抖掉鞋里的沙粒一样清除干净。问题不在于哪种人做对了或是哪种人做错了,而在于哪种人过得更好。当你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就自然会找到答案了。



● 练习


今天,我要通过以下步骤培养自己正确对待批评的能力:


1. 今天,我要把自己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写下来。我不仅问自己:“我做成了什么事?”而且还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能做成这件事。


2. 任何批评对我来说都如同过眼云烟。我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有一些人表示不满。我从容面对这些人,也不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


3. 我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别人,我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够影响的事情上。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并依照自己的想法行动。


4. 今天,我有意识地和别人谈论积极的事情以及成功的经历。一旦有人说起失败的经历,我就自动避开,而且我今天也只谈积极的东西。我知道,谈论消极的事情如同给杂草施肥一样,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女人一旦了解理财投资操作,比男人多赚5% 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